关于余秋雨的作文,描写余秋雨的作文

十年苦旅一沉思,千年文明一声叹_致余秋雨随笔900字

更新时间:2023-07-03 19:01

——致信余秋雨

茫茫世间 渺渺书海

邂逅了你

(一)你孤身一人,行走在文明旅途上

春过夏尽苍穹泪将尽

深秋时季荒凉之际

余留下

凄秋之季一场雨

文明苦旅

唯有你

千年一叹梦之旅

(二)你不恋此前只为追寻梦之声

一场苦旅一番沉思

十年追寻千年感叹

你放下了一切

潇洒地转身

去追寻远方的理想

梦之旅

漫漫无涯

而你不曾回眸

留恋一眼畴昔的辉煌

只为远方、

远方那个遥不可及的梦

——

亦是你自始至终不曾放弃的梦。

最后这个神奇的梦,

支撑你走到了远方。

(三)你执着追求将梦幻化成了现实

梦,是缥缈的,

而你的梦,

却是最真实的。

我以为,

你的梦遥不可及,

可你却将虚幻变成了现实。

你的才情,你的求知欲,

还有那份纯粹而又执着的热爱,

带给我几多震撼,几许感动。

历史若被遗忘,

那将会是一种遗憾。

读余秋雨_高中作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4 06:55

人最好是不要读余秋雨,读了就再也放不下,读了就再也记不得别的,读了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感觉自己的渺小,感觉自己的愚昧,感觉自己那无知的脸孔下藏着的可怜和可悲。

是当自私遇到了宽容,当狭隘遇到了博大,当个人碰到了历史,碰到了全球,碰到了无限。

人们说他已经开始好大喜功,说他已经江郎才尽。我不明白,当一个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全世界,当一个人的目光已经穿越了五千年,当一个人的灵魂已经彻底溶入了文化的大潮,他为什么不可以休息一下,理一理自己的思绪,好让这所有的一切,这一切的撞击、震撼能稍稍平静一下,然后娓娓讲述,这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

一如马可波罗写下中国的行记,一如哥仑布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国王,一如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回忆起当年的飒爽英姿,当年的功过是非,当年的兴衰荣辱。他们得到的,理应是人们的惊奇,理应是国王的奖赏,理应是儿孙的敬仰。那么余秋雨,更应得到人们的理解。或许他并不曾渴求一种理解,他只想求一种宁静,容他把话讲完,容他一吐心中的沉积。

这一路走来,几多欣喜,几多艰辛,几多无奈,几多感慨。

我们是行者,不在路上便哀伤_关于余秋雨的作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8

我读张爱玲,读三毛,读史铁生,读余秋雨。读懂了张爱玲的文字气质,读明了三毛的不羁底蕴,读清了史铁生的深刻灵魂。现在,我想来品味一下余秋雨的文化精神。

记得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中有一篇是写在敦煌的飞沙山中的月牙泉。“那里的石阶是留不下脚印的,却真的是有千千万万人走过的痕。”清澈的月牙泉从来不曾被那些沙子覆盖过,在这漫天飞沙之中确是一种奇迹。而余秋雨先生更是无法忘却这大漠中的神水,又叹自己笔墨不够,无法言语。但也总是没有留下脚印,少了怀念,又空留了遗憾。

先生游庐山之时,又责怪自己贪图一时轻松,乘了揽车上山顶。览得“对不住那些在山中苦挨苦熬的古代文人。”我总是觉得他的言行中都透露着对文化的虔诚。这种虔诚可以上升到至高信仰,就如那些僧侣手中的转金轮,总会转出极乐。

晦暗的卡夫卡依旧相信自己有伟大的韬光,弗洛依德永远都不会忘记听自己的心声,昆德拉也始终都有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作为后辈的余秋雨,已踏上了《行者无疆》的征程。

他说他去拜访赫里的故居时,心中忐忑。大师的故居在一个山中小镇里,他沿着那唯一的一条陡得可怜的通向镇子的山路上,心中想的是大师创作的艰辛。到了大师的故居,先生终于跪了下来,文中写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就如此了,似乎是有种力量在怂恿我,让我顶礼膜拜。我想,那便是大师的精神,文化的力量,我乐在其中。”

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读后感11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5

千里风沙,漫天沙粒,黄色的泥土,渐渐的淹没了一堆华夏的宝藏。

万里长城,点点锈痕,残破的石砖,静静的困住了一颗呐喊的心灵。

无限江山,雄雄战火,荒废的城池,默默的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衰败。

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虹露岀笑脸,而如今,谁是历史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题记

风和日丽的早上,王道士正辛勤地打理着洞窟里的杂物,他是那么的认真,以至于几粒零散的沙子,也不能被他容在眼里,而就在这堆沙子之后,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财富,此刻为你,尘封开启。没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气势,只是静静地就出现了一条黑色的裂缝,仿佛它本就应该蜿蜒在粗糙的墙面上,一切都不是那么的意外,却引来了无数的悲哀与叹息。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列强侵略,民不聊生。一笔沉睡千年的财富就在这样一个不世之时苏醒了。可是,它并没有因为它的“九五至尊”而得到保护,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它的,只有一位面无表情,身着破烂道服的道士。它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受人顶礼膜拜的自己如今沦落到无人问津,只得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余秋雨散文集读书笔记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3:26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全书分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这五个部分。

余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着,文笔很有特色,轻新脱俗,洒脱、放达而又潇洒,让人读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夸张,不悲伤,没有什么好词好句,没什么特别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拟人,用夸张等等,不局限于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出让每个人都叹为观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写的《草原》。自然而又优雅,不做作,简简单单几行字,就完美地描绘出了所要说的那一幅画面,真实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

这一段,这是一开始的一段,只是简单的叙述而已,却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想象着远处的山,清澈见底的水,绵延十几里的路,路边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们很高,很大,还有好看的图纹。

牌坊上时而会看见几只飞累了的小鸟,在那儿歇息,倒也并不安居,过一会就又飞走了。这一幅简单的图画,在作者笔下用简单的词句描绘出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余秋雨散文集读书笔记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3:26

很早就想写点东西的,在囫囵吞枣看完余秋雨老师散文集之后,但因为工作变化的原因,一直没有时间来写,也没有心情静下来写。一晃一个月过去了。其实,现在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写,只是总感觉心里有点事,这或许就是自己的一点个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里总感觉有点不舒服,尤其是在这次阅读了多篇美好的文章之后,总感觉应该留下点什么,特别是现在的生活节奏,让自己已经很难在一段时间之内再翻起余老师的文章,只好趁着心里还有点感觉,留下几行贻笑大方的文字。

余老师和季老一样,都是高中时就耳熟能详的大师,但可惜的是,我这个文科出生的人并不喜欢学习语文,唐诗宋词兴致来了还会背上几首,而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学起来感觉真是要人命,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学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认真阅读教材上面的文章,听课也是是是而非。这次机缘巧合读到了两位大师的散文集之后,让人对散文又有了一点重新的认识,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自己水平有限,无法写出精湛的体会,只能由着自己的感觉信马由缰。

正如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关于读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样,季老从自己工作生活的点滴入手,润物无声,让人体会到生活的一种自然美,让人感觉有一种返朴归真、悠然自得的娴静,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画;余老师的这本散文集,则从宏观着眼,纵横捭阖,以一个文学家独有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2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