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但如同沈老先生一样,唯有对故土,一直怀有不可言说的温情。
机缘巧合之下我看了电影《边城》,兴许是看的时候太过投入,使得电影《边城》情节依然历历在目:那个枯瘦枯瘦的船夫爷爷,那个有着长辫子大眼睛的姑娘翠翠,那只忠实的大黄狗,还有爷爷的烟袋与吆喝,一切是如此凄清而又温暖。
沈从文笔下的这些人物故事都美丽、温情却又带着凄凉与悲伤。而这部电影最后的同名中长篇小说《边城》,也几次让我泪湿眼眶。同名小说《边城》讲述了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大老选择向翠翠提亲,二老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翠翠唱一夜的山歌。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大老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于是出走,因意外客死他乡。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同时又受到团总家小姐的青睐,想以碾坊做陪嫁嫁给他,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在与父亲吵了一架后出走,翠翠的爷爷最终也去世了,只剩翠翠自己在河上渡船,等着二老。也许是对爷爷有着特殊的情感,有着浓厚的想念,所以老船夫与翠翠的相依为命的生活,深深的刻进了我的脑海里。我的心中只剩在那偏僻的渡口边破旧的屋,老人、翠翠还有老黄狗,渡口边来来去去的行人。
脑海里的画面也定格在了那个遥远的夏天的下雨天,爷爷盼了好久终于把在外上学的我盼回家了,却因为我的小情绪执意要在大雨滂沱中离开,那时已经久在病中的爷爷就这样站在院子里远远的看着我远去。想不到那竟是最后一次同爷爷的相聚,以至于我现在还是悔恨当时我为什么没能多陪伴爷爷。童年时光我吃过的每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我头上扎的漂亮的马尾辫,攒钱给我买的可口的糖果以及那个总在我回家时远远眺望着我的身影……我想只要想念还在,就不算分别。书中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与翠翠一同等待。
我合上书回忆着一个崭新的世界,从细枝末节中铺展开来。我想亲情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思念,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人间最美的一种情感。它会在我们人生艰难的攀登中为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所有的挫折与障碍都能被瓦解。
《边城》-观后感800字相关内容
引人入胜般的故事,如诗如画般的景色,至死不渝的爱情,在我心里久久不能释怀。阅读这本沈从文所著的《边城》,我最先想到了有一小溪,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 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
我们爱彩云遮月,大半爱明月的半遮半露,像个纯真的小镇姑娘,半垂着眼皮,偶尔看你又不看你,就更想一望望进她的眼底;维纳斯也如此,那双断臂本该如何?镜花水月总有种奇异的吸引力,一如《边城》充满遗憾的结局。《边城》茶峒,绿水的尽头是青山,却是中国…
手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从头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萦绕在心头。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化的意境,把我们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时空里,使我们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边城茶峒位于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乡土气息很重,这…
等待与追寻——梦回边城一滴晶莹的雨珠落在湘西茶峒的青瓦上,顺着屋檐缓缓滑下,也拉开了一段古老尘封的往事。茶峒小城,群山黛青,绿水盈盈,湘西独特的风日孕育着淳朴的民风。渡口青石板上坐着一个皮肤黑黑的,眸子清亮的女孩,还有一只黄狗,女孩静静看着…
从前,在湘西边境有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中,住着一位老人,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和一只黄狗。他们住在一条溪边的白塔下,以渡船相依为命。日子十分平静。转眼间,端午节到了,翠翠与祖父到城中看热闹,后来走散。就在这时,她遇见船总顺顺家的二儿子傩送。…
崖上的虎耳草生生息息了三五次,也渐渐地往高处长,以至于翠翠摇着小船从山崖过时,伸手再也够不着它们了。翠翠一手扶着膝,倚着那块早已冰冷的石头,望着对崖呆呆地出神。黄狗乖乖地偎在翠翠脚边,任由翠翠搂着它的头。整个溪上都弥漫着淡淡的乳白色的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