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个先锋作家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坛,后来却转向书写人道、温情。进入九十年代后,余华的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前期寻求语言张力与刺激、叙述风格的陌生化转向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
余华前期代表作品诸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中充满血腥、暴力。为什么余华要通过如此犀利的笔墨向读者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惨剧,一次次展现人性恶的那一面呢?其实我认为余华是借人性的残忍冷漠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夜空越黑,越能反衬出星星的璀璨。如早期作品《在细雨中呼喊》中做哥哥的孙光平对弟弟孙光林的关爱,冯玉青抚养儿子的坚强,孙广元与奶奶之间的患难情义,还有在《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中,“我”压根不认识那死去的朋友,但“我”还是履行着朋友之义,想着自己应该替他守灵,向其母亲尽孝,为他扫墓,这都是展现人性的善的那一面。如此也是做到了将暴力与善良完美的融合。除了暴力美学之外,余华的作品中的“灰色幽默”也令我印象深刻。通过荒诞的描写突出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与环境的冲突,并把它们不断放大,带来喜剧效果的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时代的思考。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为了一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卖血七次,如此用揶揄的方式描写苦难,无情地揭露现实的虚伪面具和丑陋伤疤不禁引发我们的深思。除此之外,反讽也是余华经常使用的创作手法之一。《活着》名为“活着”,却通篇充斥着死亡,借书中死亡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文革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诸如此类的手法在余华的作品中相互交织,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效果。
余华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中说:我意识到伟大作家的内心没有生死之隔,也没有美丑之分,一切事物都以平等的方式相处。这使得早期的余华作品中带给我们的更多是用极其冷静的方式来展演暴力、血腥和死亡。而后期的余华的作品描绘社会中的人性丑恶面逐渐隐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性中的温和面和人性深处的善良、坚韧,并且也更加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让我们感触更加深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兄弟》中的宋凡平。当无尽的苦难袭来时,他选择以隐忍来默默承受这一切,苦中作乐,在逆境乃至绝境中不抛弃生的希望,对于亲人,他温情流露,以血与泪书写生命的顽强。
其实在仔细审视余华作品中,透过其冷酷与残忍的故事,贴近他那“冷到零度”的叙述,我们依然可以见到他在“真实”人生中所展示的能够穿越残忍与苦难,欲望与疯狂的生之意志与温情的人性之光。
读余华作品有感-记叙文1000字相关内容
暑假夜游常州恐龙园_游记记叙文900字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在旅行社的组织下,一起来到了美丽壮观的“常州恐龙园”游玩。在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中,我们有说有笑。渴了,喝点可乐;饿了,吃根火腿肠;累了,小眯一会儿。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在欢声…
书,自从人类创造语言,发明文字的时候,便被赋予了巨大的任务和伟大的意义,中华5000年,多少事物的此消彼长中,书却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书,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薪火,长盛不衰的底蕴,因为有书,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才使得人类逐步走向昌盛,高…
琪约好了岚,在那个熟悉的校门前见一见。当然,之所以说是一群女孩,当然并不只有岚一个。淳,嘴边总带着30度微笑的女孩,这个暑假,琪见不到,毕业之后,淳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去了离家很远的一所私立学校。这个暑假淳的学校要补课。上次见到她,他依然是那…
书籍,这个词并不陌生,在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对书籍写了很多名言。列宁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自从开始学习,就要读许多许多书。其实,我开始的时候是抵触的,我不想读书。后来,我看到一个电…
琪不说话,趴在桌子上,静静地想着从前。以前,抽屉里青梅竹马留下的小纸条,给老师折的许愿星,从来都没有敢送出去的情书。。。可惜,岁月匆匆,那一切都只成了从前。突然想起了什么,琪笑了一下"菲子,你还记得那个时候吗?“菲点点头,记得,她当然记得。…
我与书可能天生就有着无尽的缘分。我喜欢书页那厚实而神秘的触感,我喜欢书页所散发出那淡淡的复古的香气,我喜欢那翻动书页时哗啦啦的声音,这些都令我为之疯狂,为之着迷。我从小便热爱着读书。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书时,也只是幼儿园里的绘本,里面没有一个字…
那是一个悲凉的雨天,我不知寂寞的风拂了我多少次,不知凄凉的雨刺了我多少次,也不知冷嘲热讽的语言撕裂了我的心灵多长时间,只记得那个美丽的时刻。——题记寂风、凄雨、冷嘲、热讽。我的心碎了。在同学的嘲讽中,我也非常恨自己,便将手搭在膝盖上,用课桌…
一个人的人生希望未来要发扬光大,必须透过读书的过程,读书才能增加知识;读书才能认识见闻;读书才能改变自己;读书才能增长自己的正知正见,不读书丑陋,读书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要的过程。读一本好书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仅只是文化的积累,还是生活的重要…
篇一:离别的车站_初中记叙文450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首诗歌是李叔同的送别诗。当读到这首诗时,我们已是初三即将离校的学生,回想起来,这三年真是快。那年我十三岁,正值…
夕阳躲着初上的早月,独自依偎进远山的胸怀。空水对着斜晖,又像一扇窗户,让我透过它看到了曾经的那个黄昏,我以青春的倔强作为借口离家,却又在那晚的此刻返回。那天,最平凡的生活里绽开了不平凡的花朵,挑开隐藏着亲情的丝线,我找到了生活该有的样子。那…
初一的风,轻柔可爱,常常吹拂着我的脸庞。而我不懂得绅士,常常看到阿钊调戏他人,拿起笔袋就向外窜去,他的身后是一声震撼天地的骂声。又看到阿钊和阿宇拿着笔袋传来传去,中间的人仿佛可怜的猴子一般被耍,这时便爆出来一声吆喝,“今年耍猴不要钱”,再后…
一个人的力量渺小如沙粒,而团队的力量则宏大如沙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团体中充满着逆流而上、热血拼搏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组成团队,齐心协力,共同进退,事半而功倍。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职责不尽相同,有担任队长的,也有负责后勤的。人们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