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菏泽-家乡作文1600字
菏泽,一个普通的名字,但它确是养育我的地方,虽然十几年间我们一家人总在外地务工赚钱,但每逢春节回家,我都能在回家的途中发现家乡的新变化。感受家乡别样的美丽风景,怀念之感顿时袭涌而来。
菏泽,一个普通的名字,但它确是养育我的地方,虽然十几年间我们一家人总在外地务工赚钱,但每逢春节回家,我都能在回家的途中发现家乡的新变化。感受家乡别样的美丽风景,怀念之感顿时袭涌而来。
家乡的春节,素来让我好奇,过惯了县城里“清淡”的春节的我更是想一探究竟。我猜,它一定洋溢着家乡的特色。
我知道家乡人热情,厚道,好客,家乡的春节,果真如此!
浓浓的年味早在“祭灶”时弥漫开来。老家人到春节,最不可缺的就是三大样,烧“香”,串门,和看戏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一支支能点上十二小时的巨大的香。
老家的香可太绝了,它不仅个头大(高约150厘米),且防水又耐用。这种香并不执著于暗紫的颜色,工匠们灵巧的双手用金黄的银粉绘制出手一条盘旋着的龙,更在龙鳞上下足了功夫,凹凸不平,有起有落,龙的神态更是异常逼真,正要向你扑过来似的,两端还用橙红色镶上了“吉祥”二字。
据爷爷辈的老人说,晚上点着这么一支,它便会像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样,整晚护着你,一年到头平平安安的。这香一户在春节期间通常备三支,除夕夜,初一夜晚,正月十五晚各一支。这香最有特点的地方还是它特有的香味。它丝毫不像平时的短短的那种香,点燃时散出一丝丝黑烟,而是略有一点儿好闻。爷爷笑眯眯地告诉我:“这香的寓意可多了,他让孩子们能够安心,辟邪,用处多了去了。”
九月初九两阳相会,俗称“重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这个节日,都会让我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我最喜欢在家乡过重阳节了。重阳节前一天,孩子们都会闹着父母亲或奶奶做桐叶粑吃。从山上摘来新鲜的梧桐树叶,洗净备用,把花生米、腊肉、香肠等各种配料炒得香喷喷的,捣碎后和上一点野菜、红糖,裹上面粉,捏成糍粑形状,放入桐叶中包好,捆实,或蒸或煮,即可使用,滋味甜糯绵软,香气扑鼻,叫人难忘。
过去我的家乡很穷,桐叶粑要在过节过年时才能吃上一回两回。而且多用野菜做成,很少有包肉的。如果哪个小孩运气好吃到了包肉的桐叶粑,别的小孩准得羡慕死。记得有一次过重阳节,奶奶用野菜活着一点面粉做了些桐叶粑,特意把其中唯一一个裹有鸡蛋的桐叶粑留给了我。我捧在手中,尽管心里馋得要命,却舍不得一口吃完,生怕这次吃完了,下次就没有了,想留着慢慢品尝。谁知就在这时,家里的狗窜出来一口就把桐叶粑叼了去。我又气又急,追着狗打,奶奶看见了,也一边骂狗一边想把桐叶粑抢回来。可人哪有狗快,一会儿狗就叼着桐叶粑无影无踪了。我伤心地大哭起来。奶奶安慰我说再给我包一个有鸡蛋的桐叶粑,可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也没能再找出一个鸡蛋来。那一年的重阳节,我眼泪汪汪地坐在桌边,和大人们一起吃着粗糙而难以下咽的野菜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家,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家,一个值得我们留恋的地方;家,一个避风雨的小窝。——小计
家中有情亲,家里有关爱,这是家中具有的。而春节也正是一家人团结的美好时刻,于是刚过年三十我便回到了故乡,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而这次的重游也让我有了太多的感悟。
随着车子离故乡越来越近,心中的兴奋之情更加难以掩饰。我是九岁离开故乡的,算起来已经八九年了,现在真的不知故乡已经变成怎样的了,也许更加繁华,也许更加落魄。故乡渐渐地出现在了视野中,可是如今的故乡却显得那样破旧,如今的故乡不再有当初的欢声笑语。原本这次回到故乡有些高兴,但当回想起曾经的繁花似锦,在看如今的败落,顿时感到悲从心来。
故乡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避风港湾,但对于我来说却有着太多的感情。从我记事起我就觉得故乡便是我最大的依靠,因为那里是我们欢乐的天堂,因为那时的我每天有太多的欢乐,可是如今荒凉的街道上,只有微风带起的尘土,再也没有曾经欢乐的景象,有的只是荒凉、凄清。
虽然是大年初三,但是街上并没有太多的人,并没有一点新年的氛围,不过也有值得高兴的是,因为我在这里见到了很久没见的妹妹,虽然她每年会回来,但是我却不常回也就没有见到,但这次的见面使我和她的关系更加融洽了些。
家乡美丽的油菜花
我的家乡在农村,虽没有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却有来自田野的,最新鲜的空气。虽没有城市的如新月异,但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旧貌换新颜呀!曾经泥泞不堪的崎岖小路如今成了一条条整洁平坦的水泥马路。曾经低矮潮湿的瓦房如今都成了造型别致的小洋房……
家乡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美丽的家乡、善良的家乡人,都是我热爱的,其中我最爱家乡那朴实、平凡的油菜花。一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总会有大片大片充满生机,充满绿色农作物装点着大自然。在那一排排绿色的卫士中,小小的天使——油菜花最为引人注目。 一株株,一丛丛,一片片的油菜在家乡随处可见,油菜花似乎就是农村的一个标志,一种特征。它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把农村打扮得更美了。 在温暖的春天里,少不了雨滴的滋润。昨晚的一场春雨替这一个个头戴黄色鸭绒帽的丫头们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澡。洗完澡后的油菜花显得更有精神了。
元宵节,它虽然没有春节热闹的气氛,没有春节红火的喜庆,也比不上春节的历史悠久,但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含义。
因为元宵节紧挨着春节,所以在我的家乡,从春节前夕一直到元宵节,近一个月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却很开心的过着盛大的节日,直到元宵节完,这热闹、欢快的气氛才渐渐平息下来。小时候,在我心中,我只是知道元宵节像春节一样热闹,一样有趣。
记得有一句古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每次还没到正月十五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做准备,排秧歌、买烟花、买灯笼,有些心灵手巧的人便会自己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灯笼,就只为了那一天而做准备。
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早晨还算清静,可以到中午,刚吃过晚饭之后,如果你想午休,那恐怕没戏了。刚一过十二点,街上就准时开始了敲锣打鼓,随即而来的就是俗称的扭秧歌。各个表演者脸上都洋溢着欢乐,透出了节日的气氛,都是跳出了自己的个性,各式各样的,有扮小丑的,有举花伞的,有转手绢的,使你大饱眼福。看完了,会觉得肚子有一点饿了,这是餐桌头号食品——汤圆,一个个浓郁可口,要到嘴里,感到一阵香甜,可口,好吃极了。
这都不算什么,只是个开幕式,最为热闹的还要数晚上了。
自打改革对外开放至今,社会发展逐渐变得更为幸福,它的很多地区都是在渐渐地的转变着。是它让院校书声朗朗;是它让社会发展一片和睦;是它让中国飞快的更改起來。
正是如此,大家更应牢记今年是它的四十岁生日,也恰好是改革对外开放四十周年。它的福报应由大家撰写在历史时间的江河中,中国的土地资源上,及其大家的心里。时期的改革,也是点点滴滴的转变。
犹记过去的故乡,阳光底下那干躁的小道,在下雨天那泥泞不堪的小道,使大家出行十分麻烦,可那时候的大家却别无它法,当改革至今,小道变成了由细沙砌成的路,以后又变成了那舒软的柏油马路。大家的出行获得了巨大的便捷,一条一条路联接的不仅是每个地域,只是大家久久不忘的心里。
家乡变化不仅是路面,也有那一栋栋房间,过去的大家,住在破砖瓦房中,冬冷夏热,十分艰难。而如今一栋栋新房子连绵起伏,多天暖和夏季凉爽是每一户别人最基本上的家庭条件,家庭条件获得了巨大的改进。每一个人都以礼相待,一副和睦的城镇风景图,每一个人都享有着改革产生的方便快捷和富有。可又有谁曾想在中国的土地资源上也有一些人,她们和过去一样,过着艰辛的日常生活,大家还要协助她们。
不到的地区叫远处,回不去了的地区叫家乡。
针对一个自小就被看押家乡的小孩子,家乡的印像确实是模糊不清。或许是带上这一份若隐若现,因此。我会想要在长大后,一个人返回家乡上学吧。
家乡是个好去处,虽然我离开那很久。还记得儿时,在作文书中见到有家乡的人,写家乡的美丽风景。实际上,每一个人写家乡都是会较为细腻,我不一定与那个人,便是一个地区的人,数最多也只有说算一个省或是一个市的人,但我还是被那个人的叙述给触动了。未曾不知道文本有时候是会坑人的,但可以令人用那般的词语去描述的地区,必定有那份风采,创作者也一定有那份与众不同的钟爱之情,我一直那样惦记着。
直到我返回家乡,确实,文本是会坑人的,我针对这片土地资源的喜爱,与别人,终归是不一样的,也因而,才算是家乡吧。
家乡在一个小镇上,小镇上的人很少,商家运营的時间与小镇的人的作息时间很是相互配合,却要我一个从异地回家的人有一些心里不舒服,一到晚上八点,便没什么店开过,也吃不到宵夜。
故乡情是对性命春季的爱惜,是一个人最真心实意炙热的情感。――作文题记
我的家乡仅仅位居在江南地区的一方水土。那里开关门就是山,屋前就是水,海上水中都是有一个碧蓝明净的天上。我的家乡并不是五柳先生书中的世外桃源,却释放着沁人肺腑的香味,那就是满地土壤的香味。
家乡美,美在乡原水。家乡的水那麼清,那麼凉,一年四季都涓涓地流着,流着……春季她润醒过来海峡两岸的蔓草,夏日她把清爽带来了大家,秋天又流进乡亲们大丰收的心底里,即便是冬日,她仍那么流着,仅仅少了往日的魅力繁华,便也降温了。
家乡美,美在乡人士。生在农村里,就免不了辛勤耕耘。农村里的农户是闻着春的气息,最开始了解春的到来的。每到这时候,乡亲们伸了弓腰,便迈向田地。看!小燕子在她们头顶飞着唱着,树梢的麻雀鸟也乐得蹦达蹦达地闹着。乡亲们抹除一把汗,内心可甜了呢!
殊不知,时期在变,大家的心也逐渐更改,以前的很多幸福已被抛之脑后。以前似花灿烂的岁月,对很多人而言早就是一片茫茫。但只有家乡沒有被遗忘,只是沉积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日常生活在我的家乡,也明白对家乡的爱情是我对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就是我发自肺腑的极其忠实的情感。
建国60周年以来,我的家乡昆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比以前改善了许多。
那是一个周日的上午,我和妈妈在一起大扫除。忽然,我发现了一件两个袖子上都缝着一块不得衣服,我感到很惊奇,便说:“妈妈,现在这种衣服挺时髦的,你怎么都不穿啊?”妈妈听了笑着说:“这哪是时髦啊!这是衣服破了补一补,叫做补丁。”我越听越糊涂了。妈妈继续说:“以前我们的衣服是穿了又穿,补了又补。谁家没有打补丁的衣服?而你们这一代,别说是穿打补丁的衣服,就连有补丁的衣服也没见过。”是啊!打开我们的衣柜,春夏秋冬各样衣服都挂满了一大橱,真是五颜六色,应有尽有!
爷爷常对我说,他们小时候,经常吃不饱,有时甚至会几天没东西吃。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每天也只能吃些咸菜、萝卜干,一个月最多也只能吃一次肉。逢年过节,有只咸蛋吃吃也算不错了。如今,家乡商店林立,商品齐全,人们吃鱼吃肉已是家常便饭,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吃到北京的烤鸭、新疆的葡萄、东京的寿司、纽约的匹萨……比起爷爷小时候,我们真是生活在天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