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游戏-日记作文3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3 11:02

今天,我和小伙伴们玩了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叫击掌传花。

我来击掌其他人传花,到谁那掌声停住,那个人就要上前表演一个小节目,如果没有节目的话就不能玩了。

从吴佳儿开始一个一个传,我看见有一个小孩子和我们一起玩,他看大家都不想表演,到了他的时候,他向后一丢,然后开心的一边跑一边说:“哥哥姐姐不用表演啦!哥哥姐姐不用表演啦!”我们不理那个小孩子了,继续玩起了游戏,最后是李余哲拿到了花,他唱了一首很搞笑的歌,大家都笑了,我也哈哈笑个不停。

大家说我的笑声像一只鹅不停的叫,很难听,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最后,我给大家一人两块巧克力,李余哲只有一块,因为他拿到过一次花。

这次的游戏好玩极了,希望下一次也可以玩到这么好玩的游戏,我当然是更想吃巧克力呀!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游戏呢,快来告诉我吧!

记一次游戏-日记作文300字相关内容

《拉贝日记》观后感_750字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

《拉贝日记》观后感二十_900字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

《拉贝日记》观后感二_1500字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

《拉贝日记》观后感十九_700字

战争,是霸权者的欲望与贪婪;战争,是野心者的冷酷与残忍;战争,是弄权者的自私与无情。膨胀的野心将和平与人性掩埋的彻彻底底。死亡?仇恨?无辜的生命的呐喊,襁褓中幼婴的啼哭,家园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这就是战争。也许岁月能抹去那些断壁残垣,可是历…

《拉贝日记》观后感十五_750字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

《拉贝日记》观后感十一_550字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

《拉贝日记》观后感十三_650字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

《拉贝日记》观后感十四_900字

夜晚里想起他,还不想睡,等待他来到我思想的梦里。我并不害怕想起了解他的那个夜晚,反而是记忆犹新,让我不断的回想。想什么?想,他一个德国人,远渡重洋,来贫困的中国工作近半生?想,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中国,在这里落脚扎根?想,他为什么不回到…

《拉贝日记》观后感十二_1200字

这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但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

《拉贝日记》观后感十_2000字

由于时光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取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齐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能够…

《拉贝日记》观后感九_500字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

《拉贝日记》观后感八_1000字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普通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来国内都有一种声音,呼唤能有一部既真实反映史实又能为全球观众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