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八月的尾巴,我们来到了朝气蓬勃的九月。在这个处处都焕发向上的开学季,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心中充满了感慨。
这一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理想照耀未来”。从为了国家振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李大钊、蓝蒂谷,到帕米尔高原三代为国守边的拉齐尼一家;从“愿将此身长报国,俯首甘为拓荒牛”的彭士禄爷爷,到让穷人家的孩子走出大山的张桂梅......他们都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儿。
其中,令我感动的,就是守边员一家的故事。从拉齐尼的爷爷开始,就一直传承着这份神圣的使命。“没有祖国的边疆,哪有我们的牛羊?”他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着。无论环境有多艰苦恶劣,他都不抱怨,还自豪地说:“我要为祖国守边40年!”可是这位英雄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为了解救一名落水儿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看到这儿,我不禁热泪盈眶。这世代传下来的护边员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0周年。在这辉煌的0年里,共产党熬过了艰苦的岁月,迎来了崭新的明天!回首历史,中国残破不堪,危机四伏;展望现在,中国科技发达,国泰民安。这一切离不开共产党人的努力。
理想是火,点燃革命热血;理想是石,铺设奋斗征程;理想是路,开启幸福生活。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加油吧,少年!
理想照耀未来-记叙文500字相关内容
在名为华夏的土地上, 有一面像血染的红旗,残阳肆虐地铺满这个名为中国的地方,用满腔的热血为世界调色。我作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少年,顶立于天地之间,心脏与世间共鸣,背负着使祖国繁荣的使命,荣耀地化身于红色的脊梁。读了一本名叫《红星照耀中国》的书,…
"嘟,嘟,嘟”,每当翻看这本书,军号声彷佛从耳边响起,这本书就是由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著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也叫《西行漫记》,记录了从1936年6月至10日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孙中山先生在一封回信中曾这样说到。他说的,指的是学以致用的这一类人,更指向埃德加·斯诺先生。“万丈高楼平地起”,而“读万卷书”便是“行万里路”的“地基”,斯诺的“地基”——学问也可谓高深。1933年4月…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好书,叫做《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对于国家的信心和力量,令我回味无穷。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这里我有必要介绍一下他。埃德加斯诺在一九零五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困家庭。在年轻时,他做过…
以史为镜敬先烈,持书仗剑耀中华-《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00字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却那段屈辱的历史,都对那段被活体试验、被肆意滥杀的历史而愤慨,那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有一本书记录了这段历史,明明白白,原原本本,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出自美国人斯诺之手,跨越世纪经久不衰,一本书能够写得那么真实…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每当听到或看到这句话,我就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在看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后,更让我明白“中国红”含义,明白了“中国红”的伟大。《红星照耀中国》是以一个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视角,向世…
在老师推荐的书目中,《红星照耀中国》吸引了我。作者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XX党的不懈努力。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经有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埃德加·斯诺.毛主席曾经说过,斯诺是中…
读《红星照耀中国》,想当年贺龙拿着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他袭击了国民党的人,毫无畏惧之心,随后加入国民党,最后在南昌起义后又加入了共产党。他是大家公认的“黑帮头头”,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好男人。不像杜月笙那样反抗正义,引发惨案;也不像汪精…
书中作者描述的毛泽东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人。照理来说,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多个组织的委员,生活不说是大富大贵,那也应该是绰绰有余。但事实出乎意料,毛泽东和他的夫人就住在两间四壁简陋的窑洞里,空无所有,只挂了一张地图。做了十年的红军领袖,没收了那…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踏入历史的长河,走进了那个荒烟蔓草的年代,观那硝烟战场上,子弹横飞,听那锣鼓声,豪言壮语,感那英勇无畏,团结一心,看那红星闪耀,光彩夺目。《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所作,讲述埃斯诺突破重重封锁,前往西北革命…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篇的名字叫做“造反者”。当时,我一看见这三个字,心中诈一愣,造反者?难道是混在红军中的“奸臣”?翻开书一看,原来是我仰慕已久的周恩来大人呀!的确,这造反者的称号还真是实至名归呢!在斯诺的笔下,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更…
中国,一个在世界东方的巨龙,在前苏联解体后仍然闪烁着星星之火,白匪和资本家仍没有骑到我们的头上,我们是成功的。今天我满怀兴奋地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他是一名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在1928年来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