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丝绸之路》,我的思绪仿佛穿梭在历史长河中,公元前139年,一位胸怀远大理想,风度翩翩的年轻人——张骞,为完成国家赋予他的使命,带领一百多人,从临洮出发,经“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这一年他才23岁。
过程困难重重,从大戈壁滩上的飞沙走石,热浪滚滚,再到高山峻岭中的白雪皑皑,寒风刺骨。途中,他们风餐露宿、饥渴难耐,大多数人毙于沙漠,葬身冰川,即使被匈奴抓获困禁十年之久,他也不辱使命,不失汉节,没有动摇他的意志和决心。逃离后,毅然向西域
出发,追寻梦想。最终历经艰辛,穿越塔里木盆地,跨越昆仑山脉,耗时13年,全程七千公里,荣归长安。
张骞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不仅为我们带回了黄瓜,葡萄、胡萝卜等美食,而且为当时的汉朝了解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开通往西域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开辟了从“大漠孤烟直”的敦煌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玉门关,再到广阔的新疆,至中亚、西亚的“丝周之路”,光辉照耀至今。
两千年以后,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倡议,即“一带一路”。借助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发展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正走在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传承丝绸之路的团结,信任、共同发展精神,树立伟大理想,坚强意志,即使遇到困难也不退缩,勇敢向前,不忘初心,做优秀接班人,传承时代使命,点燃少年梦想!
丝绸之光照古今-记叙文500字相关内容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往往会跟我这个平凡人一样,发生很多平凡的小事情。曾经有一件平凡的小事,虽然过去已久,但我的脑海中还是记忆深刻。在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我们迎来了令人期待的期末考试。班上,有的人悲痛欲绝,有的人在准备努力“上分”,有的…
相信每个人对暖的理解都不同。一杯温水,一顿美食,一阵微风,一句问候,都可以成为温暖一刻。在生活中使我感到温情的,该是车站的那一把伞……放学了,马路上的一滩滩水明如镜面,时不时就被同学们踩踏溅起小小的水花,道路两侧的榕树叶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一九五零年,一批爱国青年弃笔从戎,奔赴朝鲜,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队伍。他们风华正茂,有的才十七八岁,正是花儿一样的年纪。周末,我和妈妈一起看了由志愿军老战士口述的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纪录片讲述…
生活,就像一个五味调料瓶:酸、甜、苦、辣、咸。但要说其中最美好的滋味,我认为莫过于甜了。甜,或许就是买买买,又或许是吃吃吃,可我觉得“甜”只要是自己觉得美好的事情,不管是多小的事都会是甜”的。每当到六一儿童节,孩子们总是特别开心,我的心里总…
在兴化的东南边,有一个小镇——昌荣镇,她是以烈士严昌荣的名字命名的。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口中吟诵着《昌荣赋》,耳中听着红色故事,一颗心自然也成了红色。为了将革命烈士的红色精神发扬光大,昌荣镇建立了严昌荣红色基地。虽然已经去过多次,但去那里依然…
中华上下五千汉字千千万万,有的人喜欢“勤”,有的人喜欢“乐”,还有的人喜欢“爱”,可我却对“泪”这个字有很深的感触。记得有一次,考试后老师发试卷下来的时候,我十分激动十分紧张,可激动的心情仿佛盖过了紧张,“丽丽、奇奇、小旋……”怎么还没有叫…
“加油!加油!加油!”清冷的小区中,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滚雪比赛。我手脚并用,手掌轻推雪球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弟弟则垂头丧气呢,许是因为刚刚雪球被自己的脚掌无情地搞垮了……我随意地翻看着之前闹雪的照片,回忆起当时快乐无比的场景,再想想现在的冷…
夏天来了,清澈的河面泛起层层浪花,“哗啦哗啦”奏起一声声美妙的交响曲。大树郁郁葱葱,花儿在河边绽放优美的笑容,而一群小鸭正在河中欢快地畅游。然而,这一幕却给远处的鸡妈妈看见了,究竟发生了怎样一个故事呢?阳光明媚的下午,鸡妈妈和鸭妈妈带着它们…
月光下,高高的老松树唱着神秘的歌谣,知了拉起了小提琴,青蛙敲起了大鼓,阵阵微风送来刷拉拉的伴奏。明明没有乐谱,却是如此美妙,又带着几许凄凉。少年铁蛋走在小溪边,两手撑在脑后,嘴里哼着无名小调。溪流泛着银光,偶尔几条小鱼儿正上演“鲤鱼跃龙门”…
太阳悄悄爬上山头,叫醒了世间万物。在荒郊野岭,从破旧的木屋走了一人一狗,他们艰难地从杂草丛中穿过。猎人背着弓箭,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出门打猎。他们很快来到一处森林,猎人打猎了许久,但一个猎物都没有打到。贫穷的猎人心想:等我赚钱了,一定要买杆…
3月8日,我参加了一场传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首先体验的是毛猴制作。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毛猴的起源,“毛猴是起源于老北京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它的原材料有很多讲究,毛猴周身由中药制作而成。四肢用蝉蜕的四肢做成,身体是玉兰花的花骨朵,表面一层密…
几丝细雨,轻轻地唤出柳树体内的枝芽。悄然而至的春意也唤醒了我体内的书虫,我靠在浅褐色的椅子上,翻阅着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籍。走进季羡林的散文,我感受到他对故乡小月亮情有独钟的爱。“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季羡林终是看见了苏东坡口中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