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美的作文,描写谈美的作文

你望着树,树望着你_《谈美》读后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6 23:5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平凡的山,一个看似糊涂不识庐山的诗人,却就在这种糊涂之中见出了庐山真正的美。苏轼不似你,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高峻,只说它的路途艰险,难以行走。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富饶,只说它的资源丰富,你更望了庐山之云的如梦如幻,却只浅谈谈你望不见山顶而苦恼。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

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在科学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谈美书简》读后感_读后感12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20:38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宇宙的人情化-《谈美》读后感600字

更新时间:2023-03-16 18:14

在朱光潜先生写《谈美》的第三章中,提到了一个词“移情作用”。仔细想来,除了在语文答题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好像并不怎么提到过这类词汇,但其实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行为。

朱光潜先生就举了个典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鱼究竟快乐吗,这个问题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快乐的一定是庄子,因为是庄子把他快乐的心灵外射在了鱼的身上,于是便说“是鱼乐也”。

除了这个典例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便觉得竹是宁折不弯,坚韧不拔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们边觉得梅是高洁坚贞,鄙薄流俗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便觉得夕阳西下之景让人想到的应是飘零的游子;“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我们便觉得有些离别之意。这些例子在答题时我们叫它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我想这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移情作用”大致是符合的。

结尾处朱光潜先生总结了两个结论,一是物的形象是人的的情趣的返照,二是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_中学生读书笔记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05:23

什么是“美”?用莎翁的话说:“这是一个问题。”

但毫无疑问,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位大师。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类对美的认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但却从未揭开“美”的面纱。其实在我看来,“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为很少会有人对美的认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美”是无定义的。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怀疑是作者本人)给“美”下的定义,并对其刻板和迂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也是反对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给“美”铸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的。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同时,美也是属于社会价值范畴,它的适用主体是人。这便是说我们要去认识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呢?我的观点是:不需要定义,只需要感受。

谈美读书笔记_初中读书笔记11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6

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纵观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和第十三章,第五章谈得是美感与联想,提出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而第十三章则阐述了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谈美-写景的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7 13:43

美是盛开桅子花的堤岸,花朵撒落在河流中,波涛滚滚的那一瞬间;美是秋灯渐暗,窗前小编仍蒙蒙细雨的下起,水珠好像悬浮在光环上的那一刹那;美是一方潭底上卧在一片菏叶上的小青蛙,懒散地蹲在菏叶上。一幅幅最普遍的自然景观的画幕,组成了大自然的美。

美是一方落满了轻寒莉花的砚台;美是一尊盖着桃花运的木质老古董。美是犹记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受那时候修女授权委托在西斯廷教堂堂顶画上基督教创世者,米开朗琪罗胆大地美术绘画了赤身裸体。这使那时候的教會大幅吃惊,陆续多方面训斥,称其为“异端”。这类美是为那时候世人所忽略的,乃至一时被世俗贴上“妄自尊大”的标示,为许多人所忽视乃至瞧不起。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取下了变色眼镜,扫去双眼上的浮尘,并将这六十余幅画称之为宏伟的《创世纪》。

它是追求完美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人性化的美。它不随波逐流,在欧洲大陆上刮起了颠覆性的造型艺术健身运动,并此后生产制造了为成千上万美术家所崇拜的洛可可和巴洛克风格风格。

美是街巷里撑着油纸伞踏过的妙龄少女,美是在田坎上抽着旱烟的农家;美是施工工地上戴着安全头盔工作中的职工。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许留有的只有一个身影,可是那样地一个个摄像镜头却留有了美的印痕。

《谈美》-读后感13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7:41

美是什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个极为简单的问题:让人感受到愉悦的,人们就称它为美,而让人感到厌恶或烦躁的,人们理所当然就认为它丑。但当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后,才发现这些观点无非都是瓮天之见,太过片面了。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们往往将不同看法带来的感受与美混为一谈,或太物质,或太极端。他认为,情感比理智重要,要人心净化,必须人生美化。这也是他创作《谈美》的原因。而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对美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