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妈妈买了一盆仙人掌回来。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养动物或植物之类的东西,尤其是动物。不是不喜欢,而是因为太喜欢了所以害怕一旦有了感情,离别便会尤为痛苦,因为害怕这种离别,所以宁可不养。当然了,仙人掌比起那些娇花嫩草要好养多了。
我喜欢把仙人掌放在我的写字台上,这样一抬头便能看见她了。我喜欢在晚上,周围漆黑一片的时候,打开台灯在台灯底下观察她。如果不看那些尖刺儿,她真像一块碧绿的翡翠,苍翠欲滴。谁又能想到,如此翡翠竟能在狂沙漫天、干旱缺水的沙漠中生存,怪不得名字里掺了个“仙”字。果真好似仙人的手笔。她的刺根根向外,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尖锐,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她活像一个在风沙漫天的战场上挥剑杀敌宁死不屈的将军。也许是童话看多了吧,总觉得一旦夜深人静,身边连无生命的东西也都会开口说话,一边欢笑,一边跳舞,当破晓的阳光唤醒人们,她们便又安静下来。仙人掌啊,不知你要向我诉说些什么呢?
不知为何,看到这些长满了刺儿的球球就油然而生一股莫名的爱怜之情。想去抚摸她,却又总被她扎到。越疼,这种感情便越是浓烈。
说实话,仙人掌一点儿也不美丽、动人,可就是觉得她好可怜。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在她身上一定有一段很凄美的故事……
相信在很久以前,仙人掌是没有那些扎人的刺的。她一定像玫瑰那样艳丽,牡丹那样娇媚,含羞草那样清纯。她的这种改变一定是为生活所迫,伤害他人并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不想再受到伤害而已。我不相信有人生来就愿意去伤害别人。
仙人掌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两只啄人的天鹅。天鹅在我心中一直是美丽和温柔的代表。可这两只天鹅却不同,她们见人就拼命啄,不让人接近。这让我很疑惑。再看下去才知道,原来这两只天鹅身上有伤,而且都是人为的。时间虽然治愈了她们身上的伤,却治不好她们内心的伤。所以她们对人类充满了憎恨,凡是要接近她们的人都会遭到攻击。
我同情那些无辜的`人类,但我更同情那两只天鹅。这是悲剧,既然是悲剧,我自然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事,不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仙人掌”,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是伤害自己。
仙人掌_800字相关内容
在夜的怀抱中,我仰望星空,把星星的晶莹写进心扉,然后,静静地感受那份美。……好像,我收藏的是一种远观的美。海风拂过我的面颊,我听见耳畔的低吟:遥望晶莹,近观纤瑕。晶莹的心,晶莹的泪,晶莹的江水……我把屈子说成是晶莹的,远观他朝搴之木兰,远观…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学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
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而明斯道。”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吾与之也——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
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而明斯道。”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吾与之也——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有人选择自保,有人选择携手互助。中国,一个屹立了五千年不倒,一个以和为贵的大国,在这一特殊时期展现着她的大国风范,自身腾飞,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前往荷兰的火车在义乌出发,随…
第一次知道纳兰词是因为妈妈买了一本《纳兰词》回来,买回来以后我就起了好奇心,《纳兰词》是什么?于是,我就看了那本书。看完以后,我发现我爱不释手了。我喜欢上了纳兰词,喜欢上纳兰容若,喜欢他的那份才,喜欢他的那份情,喜欢他的惆怅,喜欢令人惊异的…
看老家乡村风光无限好,品美食中华特色滋味妙。——题记我的老家,有着“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曼妙,有着能激起西施拂水涟漪的“水尤清冽”的小潭,还有这炊烟袅袅后,家里人特有的悠扬的呼唤:“伢子哟!吃饭喽……”吃饭是一件简单却又幸福的事,在昏黄的…
三十六计中不论是“擒贼擒王”的直取要害,还是“釜底抽薪”的巧避锋芒,它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能够适时抓住主要矛盾,就像材料中老师能够先放大石块,将分量重的东西优先安排。因此,懂得抓住重点问题,是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古人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
爷爷的手,拿得起粪叉,舞得了笔杆。爷爷是一个农人,他常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没有过“草盛豆苗稀”。因为他精通耕种之道,不滑不懒;最重要的是,他施用农家肥。每天晨曦初露,爷爷便背一竹篓,操一粪叉,游走于村头巷尾,捡拾牲畜秽物。及至…
这大概是最后一次,在方格纸上写下规定字数的文章。已经太久了:不曾在横条纹的周记本上,写下或两三行的只言片语,或动辄两三页的恣意文字。还记得考前,语文老师用黑板擦敲打着黑板,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作文拿高分的智慧”。无非是开头引用名人名言,观点…
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惊蛰了。“惊蛰”怎么看都是欣欣向荣的一个词。庄稼人要抽出…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