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丹桂飘香的时节,合上这部巨著的末页,心中感慨万千---脑中浮现着唐朝的歌舞升平、宋时的清风朗月;仿佛目睹了都江堰的气势非凡,苏州的诗画交织,耳边响起了草远人民的绵远赞歌,余姚土话的天光云影……我们在这么一个横纵坐标都极为宽广的土地上学习、生活。但我们忽视了一点---如果你向下看,会惊叹你的脚下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
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蕴含着对自己民族或国家庞大地域与悠久历史的敬畏。然而,无论是地图抑或史实,都离不开知识的范畴,无法激起一个人对所属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可与尊敬。那为何当你触摸凤凰古城的石墙、仰望青城山的秀奇时,心底不禁油然而升一种庄重、神圣?答案藏在文化中。书中《莫高窟》一文,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洞内壁画在中华文明不同进程中,表现的不同特点---十六国时期的苦难气氛,南北朝的放达之风、盛唐的千姿百态、晚唐的世俗,宋代的凄凉,字里行间无不让人联想作者在窟内每一次的敬畏目光,每一回若有所思地低头,饱含对于文明的思考。文化这只无形的大手,这只令无数文人墨客、学者士族苦苦寻觅的大手,这只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的大手,唤醒了无数人心底对于“我们”的认可。
好,既然文化是打开文明枷锁的钥匙,那我们谈淡为何要寻觅文化。
我很敬佩余秋雨周游全国的毅力,可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何作者甘于辞去高校校长,前往各种人迹罕至的地方?答案依旧与文化有关,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对于祖国文化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恭敬。余秋雨在序中写道“路很长,我必须苦苦寻找中华文明的真正‘穴位’。”在多年旅途中,他每到一处,都会去研究当地的历史概况、风土人情,对每处的人、景、物、事给予文化层面的思考。所以,美国大学教授高希均评价他道:“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会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和听众。”
麦子将熟,菊花待开,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胸中不免充实了几分。文化之行,道阻且长;九州千载,行者无疆。
寻觅文化之春-读《文化苦旅》有感700字相关内容
春天来了,春姑娘开始忙碌了。春雨“沙沙沙”,春雷“轰轰轰”,一声声“哈哈哈”的欢笑飘荡在青绿的草坪上方……你瞧,春姑娘在那儿!不久,那儿就开了一簇美丽的迎春花。那里,又有柳树发芽了,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可是,她总觉得少了什么,没错,就是色彩…
一大早,灰蒙蒙的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继而又变成了洁白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隔窗望去,苏醒了的长白山上仍然被白雪覆盖着,却是别有一番情趣,这就是长白的春天。雨雪一直在交替地下着,早春的长白就是这样,乍暖还寒。马路上,人们穿着各种类型的衣服…
这是十天半个月都不会有人经过的山岭,雪白的杏花给荒芜山野增添色彩,浑身满是粉红色花骨朵的野桃树让荒凉之地充满生机。如此美景,但是又确确实实无人欣赏,真是可惜!“野花生在深山中,几缕馨香谁得知?采撷几朵归家园,闻得花香好几天。”爱人调侃道。那…
门前那棵老杨柳树冒出了嫩芽,我知道春天到了.春到说春,同学们,你们爱春天吗无论你们的回答怎样,我是爱春天的.我爱春天,是因为我爱她的绿色;春天是四季中最完美的一个季节,春天的一切都是绿的,你看那柳树上嫩嫩的绿芽多像刚出世不久还裹着棉被的婴儿…
天星桥,是贵州省的一颗明珠。春风荡漾,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可那里还是一如往常的冷。湖边,几棵大树立在两侧,像是在欢迎前来的客人。脚下踩着的石头,滑滑的,湿湿的。周围全是沙子,这简直是黄色的大海啊!野花与野草的香味四溢,让人陶醉。小草在地上,…
广州,素有“花城”之称,春天的花城,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了。初春,天气还微微有些凉意,迎春花就露出了它的笑脸,淡黄色的花瓣看起来略有一点羞涩,又不失迎接春天的大方,仿佛一开花,就注定要迎接温暖的春天。看见迎春花已经绽放,桃花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