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不忘扣题论证。)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初二记叙文800字相关内容
“在一个春天里遇见所有春天,在一片树木中看见造物的指纹。自然变化莫测,我们依然前往。”《万物简史》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及对自然的保护之心。生命在它长达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及灭顶之灾,但仍然可以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这种自…
科学,是渺小的,它小到几万亿个游离的原子,小到一滴小小的墨水里,就有5000亿个质子;它同时也是庞大的,即使人们已经探究了数千万年,从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的自然哲学到300年前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至于当今的基因技术,脑科学,生命科学等…
特别喜欢秋天那种梦幻般的感觉,每次都感觉自己懵懵懂懂的过着,只有秋天不同。你走的那天,也是秋天吧。总会这么不经意间就这么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你。坐在公园的长廊上,手捧着一本书,看落叶飞舞,时不时的在空中打转,像是在挣扎着,然后才飘飘悠悠的落了下…
一望无际的沙漠,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没有一线生机。曾经的汪洋林海,如今已消失殆尽;曾经到处可寻的动物的踪迹,如今已成为美好的回忆。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形?——利欲熏心。寸草不生的沙漠,只有炎炎的烈日,没有一丝的凉意。曾经的绿树阴浓,早已化…
秋天是个小精灵,她来到田野里,用手轻轻一摸,田野穿上了金色的衣服,真好看啊!小精灵来到花园里,她用手轻轻一点,桂花开了,菊花也开了,真香啊!小精灵又来到果园里,苹果变红了,柿子......等等就都成熟了,柿子红得就像一团团火。小精灵又来到遍…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史书。作者比尔·布莱森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到笔下,帮助人 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这就是《万物简史》。这本书介绍了宇宙、…
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若不是那个支撑着你全部重量的根基,你一定会轰然倒下。万物之源起于根基,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去年我和我的妹妹去海边游玩,她提议说堆个沙堡,我笑着看她那兴奋的小脸,答应了。起初她十分有干劲,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
何谓新?那新便是王安石笔下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杜甫嘴中的“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是王涯眼里的“万树江边杏。新开一ye风”。世界万物需要新,因为新是人类的起源,是万物的起源。如果没有新,那么,我们还只是单细胞生物。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