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借东风-记叙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22:05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生活中常听人说,我也能张口就来,却不知出处。今年暑假阅读了《三国演义》,才知道这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助周瑜火攻曹军的故事中流传下来的成语,原来做事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再等待时机,最后条件成熟必能成功。

七星坛上,祭旗招展,诸葛亮问天借东风,犹如神人一般!书中讲到当时的时节是仲冬,冬天的长江常刮的是北风,怎么能借到东风呢?当时一干人等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却只有诸葛亮一人胸有成竹。

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火船列阵,芦苇干柴灌满鱼油,将士都已一切准备就绪,可是东风迟迟没有刮起,也就诞生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近夜,天色清明,纹风不动。”读到此处,我为孔明暗暗担心。“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霎时间东南风大起”。读到这里,我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那颗悬着的心重重地放了下来。也是这阵东风直接导致了曹军大败,成就了经典的赤壁之战。

什么“祭天”“作法”“借风”,我觉得都是无稽之谈。实际上是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善观天象,通过勘察气候特点和生物变化,早已经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上七星坛作法,那都是障眼法,用来迷惑人,制造神秘感的。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诸葛亮的博学多才,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识人心。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姊妹篇—《草船借箭》,讲的是他利用大雾,借得曹军十万支箭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对天文、天象的熟知和运用。

如果“借东风”是观察法科学地巧用天时的话,那么善观人心就更能体现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在“借东风”后,他早已算到周瑜会忌惮于他的才能,肯定要起杀心,于是早早就离开了东吴,让周瑜扑了空。在“草船借箭”中,他深知曹操的性格脾气——谨慎多疑,不敢贸然出兵,只敢射箭。所以在大雾遮掩之下,他虚张声势,杀声四起,成功收获了满满的箭支,并又一次让周瑜想杀他的计策落空。总感觉事情的发展都能如他所料,如他所想。熟不知,这些都是在于他对于人的深刻了解、对于事情的通盘研究和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考虑,这是大智慧,他真不愧是高明的棋手。

我想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人,博学多才、拥有大智慧。我要多读书,因为多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让我逐渐成长,这种成长不单单是身体和年龄的成长,而是思想和心理的成长,这种成长会帮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时时处处“借到东风”,这种成长让我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毫无畏惧。

诸葛亮借东风-记叙文800字相关内容

我眼中的诸葛亮-写人作文800字

一部《三国演义》巨著,一群三国英雄人物,让我这个暑假读得如痴如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一次听到这句歌词,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便在我脑海中闪过:礼贤下士却又阴险狡诈的曹操、羽扇纶巾但是气…

品《三国》蜀丞相—诸葛亮-记叙文700字

关于《三国演义》这本书,人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开头的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了,而当时的社会似乎也是如此。而对于这本书,我最喜爱的角色应该算是诸葛亮了。他原本隐居于南阳卧龙岗,本不愿出山呕心沥血操心天下事,而当刘备三次前往卧龙…

雄才大略诸葛亮-读《三国演义》有感700字

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让我印象深刻,情节也十分有趣。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八十五回中,后主刘禅封登位,蜀国危机四伏——吴军魏军等共有五路军队伺机而动,蜀国闻此,人心惶惶,将希望寄托给了诸葛亮。可这…

乱世英雄——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_900字

“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演义》中,再现了无数英雄在战场上临危不惧,通往直前的形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论诸葛亮,必先提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刘备们一行听说有个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