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下午大课间要举行拔河比赛。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高兴得中午饭都没有吃好。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大课间,我们蜂拥着来到了操场。老师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队,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都想一试身手。
班长在场地上画了三条平行线,之间间隔3750px,中间的是中线,两边的线是河界。在这三条平行线上,横放着一条粗粗的拔河绳子。老师在拔河绳子的中间系上了一条红丝带,红丝带的另一头还系上了一个小铃铛。大家都在想,我们一定要把系着红丝带的铃铛拉过自己的河界来。
准备工作好了,我们两队人马立即跑到拔河绳子的两头,一个接着一个,迅速地抓起了拔河绳子,排直了队伍,跨开了步子,摆出了姿势。
这时,只见老师左手抓着绳子,让绳子上的红丝带垂直于地面的中线,然后举起右手,嘴里发出的“预备----嘟”,右手随声劈下,我们就立即拉直了绳子,身子向后倾去。瞧,队员们有的咬着嘴唇绷着脸,有的呲开牙咧开嘴,有的身子向后仰,有的屁股往后拖……绳子中间系着的铃铛,一会儿向左摆,一会儿向右荡,“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这真是“力”逢对手啊!
其他班级的同学看到了,拥了过来,当起了啦啦队,“加油”“加油”声不绝于耳。瞧他们有的挥臂高喊,有的跳脚高呼,甚至还有的想插进队伍去助力……就连停在树上的小鸟也飞来观战了。
经过了长时间的僵持,我们这队终于将系红丝带的铃铛拉过了自己的河界。“我们赢了!”大家欢呼雀跃。
对方不服,要求再战。老师说:“这项运动,体力消耗太大,不能再战了。过几天再比吧。”
确实,拔河运动是“力”的较量,是一个团队同心一力的展示。团队一心很重要!
拔河_小学生记叙文600字相关内容
本次自由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所谓想象作文,就是作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借助想象的翅膀,超越生活实际构思出从未见过的或者根本不曾出现过的生活图景,并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文章。秦牧说过:“想象是一副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写好想象…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小学生写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棘手的事情。其实,写读后感也有章可循,写法一般可归纳为“引”、“议”、“联”、“结”4个字,即引用原文的内容或…
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
“两兵相遇勇者胜”这句话是说,当两路兵马相遇,相互对峙的时候,打起来,勇敢的、不怕死的一方会取胜。关于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内容详情如下。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两兵相遇勇者胜“两兵相遇勇者胜”这句话是说,当两路兵马相遇,相互对峙的时候,打起来,勇…
状物类作文,以“物”为描述的中心和文章的线索,或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表达文章的题旨。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因此,加强状物类作文的指导,既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一、观察要有序有序…
状物类作文,以“物”为描述的中心和文章的线索,或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表达文章的题旨。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因此,加强状物类作文的指导,既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一、观察要有序有序…
想象。就是继续沿扑一种事物或现象设想下去,设想出不在眼前讯新事物或新景象。示例:1、看到鲜关的大草幕,我们觉得它们恰似一个个漂亮、害羞的小姑娘。头上戴着缘色的太阳帽。2、看到池特里挨挨挤挤的荷花,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雪白…
说话写文章都要有次序,如果颠三倒四.别人就听不清楚,看不明白。凡是叙述事情的文章,或者以事情写人的文章,都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因为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这就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这种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就能清楚、…
观察事物用“五觉”,观察方法容易学。眼看耳听心要想,触觉嗅觉和味觉。观察事件要连贯,生活细节细体验;观察人物抓特点,神态动作和语言;典型特征细心看,突出特点要记全。观察景物要联想,静态动态细端详;形状颜色和气味,联系生活多想象。定点观察按空…
1、自我介绍的意义:(1)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你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自我介绍好不好,甚至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及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2)自我介绍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手段,同时,也是认识自我的手段。古人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初学作文时,有的同学虽然学会了分段.但读起来总感到段与段之间前后脱节,“分段”变成了“分家”,使一篇作文变得前后不连贯,气不通,意不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问题就出在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原来文章从这一段读到另一段,好比隔着一条河,…
初学作文时,有的同学虽然学会了分段。但读起来总感到段与段之间前后脱节,“分段”变成了“分家”,使一篇作文变得前后不连贯,气不通,意不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问题就出在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原来文章从这一段读到另一段,好比隔着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