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年孤独的作文,描写百年孤独的作文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13:26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最佳,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

读《百年孤独》有感-记叙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8:55

贾樟柯说:“城市很大,人很多,但是聚合需要很刻意的预约,而小城市里的聚合像流水一样,大家很顺其自然地就聚在一起,又很顺其自然地结束一次约会。”小城有小城独到的好处,虽然与外界联系较少,但它却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是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从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人来到马孔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家族发扬光大,最终还是难逃衰败的命运,一个家族由辉煌走向衰败,它的原因有很多。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每个人热爱的事,做的选择都大不相同。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个人是一个长着猪尾巴的男婴,在他被蚂蚁吃掉后,布恩迪亚家族就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都各自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尽管他们饱受孤独的折磨,但他们在内心深处又同样享受着孤独。孤独让这个家族缺乏沟通,关系变得冷漠、疏远而又僵硬,种种这些原因最终导致这个家族走向了灭亡。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7:41

越过泥沼大泽,前方是阔大难渡的加勒比海,身后是苍莽深邃的热带丛林,一个注定孤独百年的家庭寂静地尘封在这里。

犹如深陷泥泞的车轮,徒劳的转动注定只能将历史的吱呀声弥散,孤独地飘荡在上空,最终无力地渗入土壤里。布恩迪亚家族的子孙,沿袭着阿尔卡第奥、奥雷里亚诺等名字,同时也承继了相似的性格和命运。犹如一排排相同的轮辐,随着时间相继现身孤独的历史中。

孤独在轮回中生长,而正是因为孤独才有了轮回,书中的孤独无处不在。“马孔多在下雨。”“别犯傻了,8月下雨很正常。”在雨林的暴雨中,上校毫无波澜地回答,这时的上校是孤独的,面对引人感慨的大雨,没有感叹没有沉默,丢失没有爱与被爱,孤独散落在雨声中,破碎在雨林浓绿的叶上。上校以战争排遣躲避孤独,却因为战争陷入更深的寂寞中。

“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这个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没有真正的触及心灵的有效交流,也正因如此,他们虽然生活在一起,但事实上都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马尔克斯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孤独百年的家族?

《百年孤独》读后感-名著读后感15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19

一本闻名的书,直到最近才决心翻开。一口气读到中间,却发现人名有点混杂了。赶紧在网上查找,发现混杂人名的不在少数,也发现了网上早已有百年孤独宗族的宗族谱。对着宗族谱阅览是很好的方法。读罢此书,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到像外界传的那样好看而有含义。静下来细细回想,却有一番风味涌进脑际。

《百年孤独》被人们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著作,它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说道魔幻,这个也不难理解,相信咱们往常都触摸不少这类著作。魔幻的话必定就少不了鬼魅,书中最足够资格成为鬼魅的就要数梅尔基亚德斯了,这个人总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从前死去,又奇特般地得以复生。而他好像有神相同的预知能力,所有的全部工作都好像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从前说过,“布恩迪亚宗族的第一个人将被捆在树上,最终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后来果然是这样。

书中内容杂乱,人物十分之多,以至于看一遍书根本就理不顺,并且情节曲折离奇,真的是令人目不暇接。但读完这本书后,咱们能够看出作家主要是经过布恩迪亚宗族七代人的崎岖经向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其间真是充满了林林总总的奇特事情,令人呆若木鸡、诧异不已。在读书期间,就一直是处于一种悬着一颗心在半空中的状况,好不简单吐口气之后又要打起万分精神来应对接下来的情节产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65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05:46

因为书中无可抗拒的悲剧结局,我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兴衰的历史,每个人无可排解的焦灼与孤独,冥冥中无可抗拒的宿命都让我无法入眠。这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伴随着城镇的建立,科技的发展,殖民者的入侵,自然灾害的肆虐,原著民的反抗、挣扎、屈从乃至安于命运的安排。整部书充溢着灵异鬼魅的色彩、异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情调。文字富有写实性,生动逼真的再现生活的同时,又不乏诗意、幽默与浪漫,许多段落读下来津津有味,忍俊不已。

人们习惯于把《百年孤独》看作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而我更赞同马尔克斯自己所说的:“我写的都是现实。”我相信超自然自量的存在。而在越是落后的地区,灵魂与鬼神都是与人类同在的。譬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想极少人不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所以灵异的事件总是频频出现,你把它看做是迷信也罢,只是人的意识也好,它就是存在着,在现实中,或者在脑海里,反正总有一个所在。你可以把它看做魔幻,也可以把它当做现实。

不知道是不是阅历增加了,我读此书,倒是没有太多时光错乱或者身在魔幻或者异国的感觉。相反,我倒觉得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跟中国的历史有相近之处,难道是书中有东方的元素?还是因为同样曾经遭遇外敌的入侵?或者是经历了从落后到文明的苦难过程?包括书中人物的命运我在今日的农村依然可见。

百年孤独读后感4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3 16:19

我无法像他们一样,那么深切的去歌颂《百年孤独》。任何一本书,在我这里,就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同时,也照见了我们习惯漠视不见的事实。我在想,那些人他们悲戚的命运。他们曾经那么努力执着、那么夺目,却有一个那么荒诞和无聊的晚年。我由此又产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来不及真真切切的保护我的父母,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在精神上支撑他们。

我也深深的了解到一个现实。一个人,在有了爱和理想的时候,就有了孤独。我们愈爱,便愈发孤独。

那么,今天这个日子,于我,虽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终归不会圆满。《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人生全部由童年决定,某一幕某一瞬间,就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这丰富而漫长的一生。走到最后,能忆起来的,也不过是那一瞬间的景象,只不过那一刻,已不带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直跟在他身边,而他,才是一直迷失的人。

我希望我能不像他们一样,在生命的进程中,执着于最初的不圆满,一直迷失下去。

打开那颗心,拥抱这世间的好,做个注定不圆满,却满足幸福的人。

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乐,却祝自己豁达知足。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17:48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字

总起来说,范晔译《百年孤独》是一个非常可读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个中文授权本,爱书人不可不收,尽管定价高点,也算是为之前的未授权本买单吧。但感觉也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于译者来说,译文注释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后记俱无,读起来倒也省事,但对初读者来说,缺少了一个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机会;再者,有一两处译文费解的地方,老张曾百思不得其解,具体内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于出版方而言,封面设计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内封换为布面或缎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具体评价为:原文——上上,译文——上,印制——中上。

《百年孤独》是一部不能只读一遍的书,至少读三遍才能理出头绪,前提是需用心读。老张的第二遍预备从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开始,时间待定。黄译本当是第一个从原文迻译的中译本,广获赞誉,出版时间当在1991年中国加入出版公约之前,老张收存的精装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数印本,当属于盗版本了,不过孔乙己说过“窃书不算偷”,中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老马先生何必大动肝火呢,还好这次出售了中文版权,尽管索价不菲,哈哈,这是题外之话,扯远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字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_随笔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3 06:20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这个家族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