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乡下老家,有一间斗室,里面摆放着两个大书架,整整齐齐地塞满了各种书籍。其中,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有《毛泽东选集》、《资本论》等;科学和医疗技术方面的有《十万个为什么》、《赤脚医生》等;文学艺术方面的有“四大名著”即《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黄河东流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等。
这就是我父亲的书房。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书房一直泛漾着浓浓的墨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在我们村小学教书。那时候,他很年轻,也非常勤快。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协助母亲料理家务农活,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书迷。他干完农活就钻进他的书房,伏案批改作业、备课、看书或写作。我从来不知道他的书房是哪年哪月建成的,也从来不向他打听,只懂得他经常走进卧室旁边这间破陋的瓦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父亲连年荣获《广西日报》、《河池日报》优秀(先进)通讯员称号。这些功劳离不开他的书房,他利用业余时间走村串户、四处采访,捕捉新闻素材,晚上便在书房伏案加工写作,常常挑灯夜战,甚至熬到半夜三更。次日又爬涉十余里路赶去乡邮所投寄,当一篇篇新闻、散文、评论或随笔变成铅字,登上“大雅之堂”后,他的脸上便绽开了欣慰的笑容。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我吃过晚饭后走到书房的门口,望见父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看书。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还不时抽着鼻子,甚至用手去擦擦两下。看样子他受冷,差不多挨感冒。我立刻跑到母亲卧室,并告诉了她。母亲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一件陈旧的大衣,让我拿去给父亲。
“爸,天冷,你穿上这件保暖吧。”我把衣服慢慢地披在父亲身上。
“好吧。”父亲转过头来,望着我,微笑着。
我扭头望着父亲的四周,仿佛一下子沉浸在茫茫的书海里。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他的书房。
我目光仔细地在搜索着架上的每一本书。不知为何,我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爸,以后我有时间也想进来看书,可以吗?”我小声地对父亲说。
“什么不可以?只要你爱看书,你都可以进来看嘛。但要牢牢记住,看完后都要给我整齐地放好,不能到处乱丢,懂吗?”父亲既轻松又严肃地对我说。
本来,我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因为父亲一向对我要求严厉,我怕他不答应我到他的书房里看书,所以斗胆问他,声音低得像蚂蚁一样。孰料,父亲却乐意地答应了。
从此,我如鱼得水,无论周末或假期,只要有时间就钻进父亲的书房,尽情翻阅着那些文学书籍。也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津津有味地阅读。虽然很多章节都不太读懂、不理解透,但我内心却深深地迷上了阅读,迷上了文学。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对我日后树立钢铁般意志的培育帮助很大,不可磨灭。
岁月匆匆,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我初中毕业外出漂泊打工之前,父亲的书房一直陪伴着我。从它那里,我也收获颇丰。从与它结缘那天起,我的作文一直是老师在班上朗读频率最高的,甚至还有那么几次荣获作文比赛的一、二、三等奖。
我外出打工后,虽身处他乡,心里却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父亲的书房。有时甚至还梦见自己回到老家钻入书房的情景。每到节假日,我偶然回到老家,吃完晚饭,第一件事就是钻入父亲的书房,翻阅着那些陈旧、甚至有些昏黄的书。一缕缕感动和兴奋不时涌动我的血脉,心胸总是感到无限的豁朗,暖融融的。
去年春节,患“脑溢血”被抢救过来的父亲回到老家。当晚,他拄着拐杖,喘着粗气,步履蹒跚地走进他的书房。他艰难地抬头望了望书架上的书籍,然后抽出一本,却只翻了几下,便又放回架上。他叹了一口气,沙哑而含糊不清地对我说:“这些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卖,要保护好啊。”说罢,他又蹒跚地一步一步走出书房。
我望着虚弱至极的父亲的背影,眼睛滋润了。
我心里痛楚,父亲是多么爱他的书房,多么牵挂他的那些书籍,甚至还拖着病躯去跟它们会面。我想,父亲不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吗?这一辈子,我要善待父亲的书房,更要善待父亲书房里的每一本书,让它们时刻丰富我的人生!
父亲的书房-记叙文1400字相关内容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像我一样,正在经历着或者已经经历过的这样一个阶段。当内心的渴望变成失望,当发现那样做不在有意义……我看着自己以前的说说与日志,我会感到一怔的迷茫:这,是我吗?想想现在,如今我只愿默默的关注着别人的动态,却再也没有发几…
还记得那年夏天,有一个人来到咱们的村子,村委会问他是来干啥的,他说,他是来带领咱们村致富的。但是全部的人,都目瞪口呆,来这里当干部的人,最多干了两年就纷纷离开咱们的村子,因为这里是一个很穷的地方,处于一个万山之间的夹缝里,山路没有通,全是泥…
曾经的过往不自觉浮现在眼前。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命运的安排,这才开始对于回忆有了无限的眷恋。当我打开自己的那片空白,我这才发现,青春的路途眨眼已经走了大半。小学的校园多出来了足球场,看起来设施也翻修了。墙壁上多出来了很多绘画,显得学校更有…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流……”筷子兄弟的这首《父亲》唱出了多少子女的心声,感动了多少人。没当我听到这首歌,一种莫名的感觉陡然涌人我的心头,泪水模糊了我的视野……六年级的时候,因为爸爸想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
自小,我是不大愿去乡下的。不习惯乡间的漫天黄土,不习惯满口难懂的乡音和有些粗俗的拉拉扯扯,倒总是对乡下外婆那座小园,情有独钟。一路风尘仆仆,到外婆家时,早已是艳阳高照。关上院门的那一瞬间,把所有燥热和空中那一丸火球挡在身后,回头间,只剩一缕…
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了。最近社长在邀请我们一起去她家聚会,这次召集的人会特别多,也由于特别难得,我们就答应下来了。夜晚悄悄降临,我们收拾好自己之后,就相约着一起来到了社长的家里。我们进去的时候,早已经有几个人舒服地窝在沙…
“怎么还没来呢?”阿旭颇有些急地等待着。雨还是下得那么急,被风吹转了几圈还硬生生打在地上。越来越昏暗了,最后一班通往书法室的车快要来了。阿旭更加着急了,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心想:“这是最后一次给她说我生日的机会,必须要抓住。”不久,汽车从远…
山河万里,天光遍及,你我执漫卷红旗,同我巍峨中华共休戚。——题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边疆战士陈祥榕于18岁时在日记中书下的话,不单是一句在发黄的纸上渐欲褪色的口号,而是其以行动而证明的少年的座右铭。当我们于明媚春光下唱出阵阵欢歌时,…
作为人类,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新的事物。面对新的事物,我们有不同的感觉。好像有的是我们似曾相识的物品,但是仔细看来自己又觉得陌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刚上初中的时候,我比较喜欢玩手机和电脑这些电子科…
我家门前有一棵很古老的树,已经生活有很多年了,在我记事以来,这棵老树一直陪伴着我成长。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这棵老树的“同意”,我才能去校园去玩耍,每天也要通过它的“同意”我才能够回到家里。她就像是我的守护神,也像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后来我把它…
我喜爱考试,即使是一次非常小型的测试,我也喜欢去花时间在它的头上,我去测试一下自己的水平,能够把握一下当时自己的一个学习状态。考试无非就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一个检测,以及对学习状态的一个测验。通过考试,我们能够查缺补漏,能够发现自己哪一点有所…
在许多同学眼中,老师和我们的关系永远都只是僵硬的,因为我们之间有一个年龄的隔阂,也有一种身份的隔阂,这也就导致我们无法走到一起。即使老师再年轻,再漂亮,再怎么好,我们也无法成为朋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只不过是老师扮演了一种角色,我们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