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又一个三月,轻轻的从我们身边走过,给我们留下春的温暖,给我们留下风的和煦,给我们留下爱的温馨,更给我们留下一曲世纪新歌。
为这首新歌谱下第一个音符的便是盱眙县第五中学的一名普通女生。 15岁少女感动了一座城市。冼梦雪,15岁的初一女孩,出生于盱眙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2006年5月中旬,冼梦雪被确诊为患有脑胶质瘤。在生命弥留之际,小梦雪在意识清醒时,做出了一个让众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捐献自己所有的有用器官。由于客观原因,小梦雪捐献所有器官的愿望无法实现,唯一可以捐献的是眼角膜。今年1月12日,小梦雪带着笑容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两名医生赶到现场,为小梦雪实现了生前的眼角膜捐献遗愿。冼梦雪做出捐献身体器官的壮举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追溯她生前的一言一行,我们很快就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校园内外,只要见到老师,她都会真诚地喊:“老师,您好”“老师,再见”。她平时甘当一位环保小卫士,在校园的操场上、花坛边,她随时弯腰捡起别人丢下的废弃物,如果看到被风吹起的塑料袋,就是追出很远,也要捡起扔进垃圾桶。冼梦雪与同学和睦相处,真诚相待,亲如兄弟姐妹。
在校外,冼梦雪是一位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好少年。2006年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后,同学们把吃过后的包装纸扔了一地。冼梦雪不顾疲劳,带头捡垃圾并提议大家一起捡,有的同学说:“别人扔下的垃圾不捡,我们为什么要捡?”冼梦雪开导大家说:“公园是大家的,公园还不成为垃圾场?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个讲文明讲卫生的小公民。”在冼梦雪的说服下,大家不仅捡起自己扔的垃圾,还把别人扔的垃圾也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一位中年男子用诗一般的语言啧啧称赞:“这群孩子用勤劳的双手和美丽的心灵装点了这人间的春天,他们是人类文明的天使。”
冼梦雪虽然离开了我们,她的崇高理想没有实现,但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将激励千百万青少年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感动一座城市的少女-记叙文700字相关内容
万般奇妙的大自然,看似深不可测,其实都是由一个个小细节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似有许多大事,实则蕴涵着许多小细节。感动往往源于一些细节,虽然有时不易察觉,但也能令人感动不已。在一次体育课上,由于我跑步时用力过猛,在学校坚硬的水泥地上重重的…
漫步在雨中,滴答滴答,雨打在那把倾斜的伞上,雨水从伞上滴落,一滴一滴,雨声萦绕在耳畔,眼角慢慢盈出泪光,一点一点的感动和着悦耳的雨声,萦绕在心头。雨中,爸爸举着那把伞,倾斜在我这边,一滴一滴雨滴落在他身上,永远印在我心中。那天,雨下的很大,…
那一刻,就像是一块蛋糕,我一口一口地咬下去,但甜味却停留在心间;那一刻,就像是一杯茶,我一点一点地咽下去,品尝着它的美味;那一刻,就像是一本书,我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脑海中的零碎记忆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噗-”的一声,公…
今年的寒假属实不一般。今年的寒假,可让我们这群学生尝尽了甜头,因为假期延迟了,但是那些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却吃尽了苦头,只因这一场让人亢奋的疫情――新型冠状病毒的到来。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是武汉的一家海鲜市场,这家海鲜市场抓来许多野生动物来贩卖…
正直夏日中午,骄阳似火,我顶着烈日在街道上穿行,准备去办一件事。那么热的天,行人匆匆。我也加快速度不想在街上多停留一会儿。我骑着电瓶车正迅速往前走,突然,从左边来了一辆车向我前方驶来,右边停了一辆车,恰好我被夹在两车之间的缝隙里,来不及刹车…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快乐……”小小的雨花石诠释了美的真谛。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在呼呼地怒吼,大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市区降下了特大暴风雨,地面水深三四十厘米,一个斜下坡的…
那天晚上,我上完了一天的补习课,坐上了拥挤的公交车。这时正是下班高峰期,街道上车水马龙,我瘫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动也不想动。路旁的灯光明亮,楼上的霓虹灯熠熠生辉,五光十色的灯光照亮了整条柏油马路。我幻想着:妈妈肯定给我做了许多丰盛的美味佳肴…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只燕子在马路上欢乐地觅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我悠闲地走在路上,突然,一辆大客车呼啸着奔驰而来,这只稚嫩的小燕子还没有意识到死神已经悄悄地向它逼近,我来不及抱走它,只得无奈地闭上眼睛,我仿佛听见了燕子的悲惨叫声。我睁开…
生活的经历正像一株蒲公英,千千万万株蒲公英随着风飘散,飘得远啦,不见了。唯独剩下一株长在我心底里的,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向寒冷一样侵蚀着我的时候,我就会悄悄的将它拿出来。你瞧,他正散发着光和热,让我感动不已。那一天,我放学一回到家便…
从小到大,有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最令人我印象深刻的事是爸爸教我骑自行车,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是我上幼儿园大班时的一个暑假下午,爸爸陪我打羽毛球,不一会儿就直呼腰疼,大颗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不知是痛得还是累得。爸爸有腰间…
来到澳大利亚,与在中国的感觉真是不一样。这里的环境比中国好得多,似乎人的素质也都很好。租了车在街头行驶,前面应该转变的,可是我们却一直在直道上开。不得已,只好打起转向灯,准备“趁虚而入”。在中国,想插队几乎不可能。个个都不相让,坚决不让你插…
刺眼的电视屏幕上闪现出一段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一个老奶奶摔倒了,一个年轻人向前扶起她;一个沉迷于手机的人掉了钱,另一个人捡起追上那人,将钱还他;当有垃圾掉落在地上时,有人会立即拾起扔进垃圾桶……这一幕幕是多么人欣慰,可现实真如此吗?在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