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寓意,是散文和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哲理巧妙地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之中,达到凝练含蓄、情感蕴藉的文学效果。从教材中我们不时可以阅读到这样的文章。《白杨礼赞》是托物寓意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华北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抗日军民的由衷赞美之情。《我的空中楼阁》借助于栖居的小屋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病梅馆记》借写梅揭示了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借“梅”表达了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示出作者要不顾一切来“疗梅”、“护花”的自我牺牲精神。
托物寓意,可以使文章含蓄蕴藉,充盈着诗情画意的美。
议论文中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论证说理。议论文中的托物寓理,可以使说理形象生动,增添文章的哲理美和形象美。
在华夏文化的长河中,我们的母语中积淀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名句,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名句,把物象和哲理巧妙融会在一起,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在这类诗文中,作者所借之物是表情传理的外壳,而情、理是这个外壳之下的精神内核。内外之间的联系纽带常常是拟人、象征手法。
其实,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我们身边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不少物象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哲理。
高中议论文写作方法:托物寓理说理形象相关内容
此剧片名《我们与恶的距离》,可什么是恶?小我以损己为恶,大我以损害社会为恶,当我们以自己的眼光评判外界时,我们凭自己的是非观给事物草率的贴上了“善”“恶”的标签,我们强大的自我意识将一切与自己的意识相违背的称为“敌”,也使得“善”与“恶”的…
起点的好坏往往能够决定着结局的走向,亦如老话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你能够在最初就取得成功,那么面对以后的路程你会显得格外轻松。相反的,如果你在起点就开始了颓废,那么在以后的路上,你行走起来自然也就会更加困难了。这是人生所无法避免…
大自然赋予我们每个人同样珍贵的生命,我们拥有所有生命一致的起点,然而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每个人所走的道路,所到达的出口却拥有成千上万个。有的人把生命谱写成诗,留下自己波浪壮阔的一笔;有的人在纸迷金醉的生活中蹉跎岁月,怨天尤人。如果把生命比作…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股“重理轻文”的不好风气,认为中国人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和历史是不需要多下功夫的,只要数理化学得好,走遍天下,都没问题的。近代法国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但是因为他不能用最科学最严谨的…
挫折是风雨,是道理、是梦想的光辉开始。经历挫折是成长中一首破茧成蝶的歌,是蜕变的必需品。品析挫折,铸就辉煌人生,体现坚守真谛。华北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造林奇迹,体现了三代务林人坚守的奇迹,用55年的时间,三代塞罕坝人用心血创造出中国北方、世界…
中国的辉煌是中国人民一步步脚踏实地,用担当、用知识、用梦想所铸造出来的,这条道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也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中国的辉煌需要勇于担当的奋斗者。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第一位中国的主席——毛泽东,正是他在湘江发出了“问苍落大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如是说。有一份力,做一份功,把自己的力量倾尽成就最初的梦想,把自己的义务化作责任,以“有我”之力道出担当的精神。正如易卜生所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这是作为每 个中国人都必不可少的担当…
体面是给别人看的,但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他是从我们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美妙的感觉,自内而外散发的一种美。而赢得体面,则要从人的内涵一步步修饰,逐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体面来自守护内心的一片圣洁之地。坚守住自己的纯真一面,才能给自己带来体面。正如…
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精神生活中,我们都有包袱,要适当的学会放弃,才能轻装上阵。我小时候穿的衣服都小了,穿不上了,妈妈总是把它们洗干净然后叠的整整齐齐地把它们放在柜子里,家里所有的柜子都满满的,这且不说,家里其他角落也堆满了旧衣服,给人的感…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更具多样性,面对同一个问题,人们有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勇于提出质疑,面对这些质疑,我们要认真分析,理性对待。胡适先生有言:“科学之最精神的住所,是抱定怀疑的态度”诚然,科学家勇于质疑先人的学说,敢于探索实践,检…
庚子年初,萧瑟的寒风将“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柔和冻结。疫情肆虐,人间失色,皆有因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依自然而生,也能因自然而灭,我们生在天地之间,起点永远是大地。当我们用浑浊的双眼窥视自然,举起手中尖锐的利器时,可曾想过“地裂人亡…
时移世易,星隧贸迁。古陶青瓷上的斑驳图案,绢布丝帛上渐退的色彩,竹简纸张上的镌刻之字,生宣熟纸上的简繁笔画……中华文化意蕴绵长,传承千载,不曾偃息。它已然成为民族发展的根基,国家繁盛的底气。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都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应当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