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余华老师用最朴素的文字,将人世间的所有痛苦都揭发出来。对我们来说《活着》已经远远不是一部小说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一本教我们面对低谷的哲理书。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战争等各种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变的支离破碎,只留下了一地的残渣。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徐福贵一生经历了从任性纨绔的富家子弟到贫穷苦难的孤寡老人的变化。徐福贵目睹了所有亲人死于自己面前的残酷现实,也经历了解放战争、“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时期。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变迁共同构成了福贵苦难的一生。然而福贵并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乐观、坚强的活着。他让我们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文革也更清晰的了解了这个社会,了解了人生的意义。
徐福贵的那种艰难的生活,真的不是常人所能担当、所能忍受的,但徐福贵可以把生死看的比什么都淡,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里包容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徐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在福贵年近古稀之时,整日以一头耕牛为伴,他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也看不到他对世道的一点厌倦,对于徐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之中,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印象很深的是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余华的这句话是直刺人心的一笔,读后感让人对自己的活着进行了反思。在我的理解中,人生在世,不怕贫穷,不怕孤独,最怕的,是绝望。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感到绝望的人。当一个人对生活感到绝望时,即便是老天给他机会逃离这个处境,他也未必能挣脱出这个阴暗绝望的牢笼。当一个人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时,即便是身处艰难险境,也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活着》全文都是悲伤调,可字里行间却能渗透出种种力量;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未来的自己不会痛心于现在的自己。愿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的所想。
《活着》-读后感800字相关内容
我只想说一句话:“讽刺的痛快!”是的,我相信,这是对《儒林外史》最正确的评价。作为中国讽刺小说史上的杰出之作,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且给予世人一个警示,如商伟所言:“儒家言述不可靠。”这本书中人物的经历多取自于作者吴敬梓的人阅历。所以人物栩栩如…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李文明的《读懂中国粮食》一书,以粮食安全为主线,介绍历史上粮食问题的由来和解决…
《羊脂球》是由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这一。《羊脂球》以1870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代表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10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卑鄙自私和出卖人…
《许三观卖血记》描述的是一个在新中国的大历史事件背景下发生的家庭传奇故事。一个小人物,在平凡的一生里传奇的生活着,他将身边的人都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一次次的卖血,是他对生命和尊严遭遇践踏时的一种对抗,也是他将生命与他人生命融合的过程。余华说…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也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战斗…
暑假的一天,爸爸突然神秘地问我:“儿子,你知道谁写了《史记》这本书吗?”我脱口而出:“是司马迁呀!”爸爸大吃一惊,又问:“那你知道司马迁的老师是谁吗?”我不假思索地说:“是董仲舒。”爸爸非常疑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挑挑眉头,得意地说:“…
近日,拜读了冯至教授的代表作《杜甫传》,一个被后世誉为“诗圣”的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我眼前逐渐立体丰满起来。我感受到了他的浪漫质朴,沉郁悲哀,忧国忧民。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
红,一个绚丽而鲜艳的字眼;梦,一个虚浮飘渺的词汇;倚望红楼,一个悲剧的起始;一个悲伤的结局。不知为何,读罢红楼,心中酸涩。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抑或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或许兼而有之。也许,《红楼梦》之绝,正在这繁杂…
路遥,是一位陕西作家,他出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民家庭,之后过继给他的大伯,路遥的童年十分贫苦,七岁的他来到大伯家,尽管寄人篱下,可他还是提出要去上学,好在他的大妈同意了,路遥也十分争气,学习成绩很好,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过着…
在家里书架的最高层,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来自美国的埃德加·斯诺。细读这本书,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了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豪不妨碍斯诺告诉我们一个…
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的趾爪;破碎的,被钢锯锯掉的牙齿......虎,不是一直被人类人为是威武凶猛的动物吗?为何如此'破碎'呢?不,不是的.那只是它的外表.一只看似懦弱无能的华南虎之所以身陷囹圄,这不就是人类的杰作吗?不过,值得我们反思的…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的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宝黛带之间凄美的情丝化为虚无,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尽。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忧哉,恨百代家业只凋零。红楼兴衰,世间百态,人间离合,便是曹雪芹倾注一生的血与泪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