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作文,描写孔子的作文

我心目中的孔子-人物作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7:50

先贤孔子,早在春秋的礼乐声与战火中逝去,但人们对他的追思,却是不可断绝的。

街头、巷尾、文庙、学校,孔子像无处不在。我们看到的“孔子”,身姿高大,气派威严,有圣人的气质;但“孔子”也会笑容可掬,他有仁人的胸怀;他有仙风道骨,那是智者的风范;他有刚毅的眼神,那是勇者的精神。

这是孔子像,是我们塑造的孔子,是公认的孔子。他是仁人、智者、勇者、圣人。然而,我们觉得这样的孔子离我们太远,我们与孔子的距离不仅存在于时空上。而且,在精神领域中,孔子达到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我们所做的,仅是仰视。

这是真孔子吗?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

孔子认为“如己者”只有颜回。但颜回的早逝,仅能带给孔子寂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论语》之中, “子曰”之后讲的多是仁义理智信,却少有对友谊的论述。我们看到《论语》中频频出现的是孔子的弟子而不是孔子的朋友。我们看到孔子周游列国时,带的是弟子而非朋友。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寂寞的,孔子少有朋友。

少有朋友的孔子行走在春秋大道上,他希望世人能够理解他、认同他。他决定当个官,让世人明白他的学术。

孔子51岁当官,52岁辞官,55岁周游列国,14年后无功而返,晚年修书讲学,73岁病卒于家,落魄一生。孔子想当官的理想终究没有实现。

给孔子爷爷的一封信-书信作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4-04-21 17:42

尊敬的孔爷爷:

您好!我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与您相隔着比银河还远的距离。您在别人的心里是神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可我知道你一定是一位可蔼可亲的爷爷,您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您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您的思想主张没有因为时间消逝而褪色,您曾撒下的“人爱的种子”依旧在我们心中蓬勃生长。包含你思想的《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他的香甜;如一只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您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给孔子的一封信-书信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07:53

尊敬的孔子:

这是两千多年后的一个学生写给您的信。我不知缘何会想起给您写信,只知道我因您而明白了一个个看似简单而行来又着实不易的道理。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无意中从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很厚的书——《论语》,这便是我于你的第一次“邂逅”。

从此,我便深深得爱上了这本书,并逐渐为您的思想所折服。当夜深人静,一个人静静的品读《论语》时,偌大的宇宙上空似乎只飘荡着您的谆谆教诲。每每随着书页的翻动,我似乎看到了桃李满天下的您正向您的三千弟子讲述:“君子学到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似乎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您正向一个蓬头稚子求教;似乎看到了您正游走在百千诸侯之间‘不辞劳苦;似乎看到了您四处奔波,“仁、礼、义”为的就是为这乱世提出真正的“济世良方”。您一生历经坎坷却从未放下自己的理想,您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却总是虚心求教。您用行动证实了言论,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陆。

当我只顾学习而考试失利时,是您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让我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当我有所迷惑又羞于启齿是,是您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学会了不耻下问;当我自私自利不顾别人的感受时,是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懂得了为他人着想……

给孔子的一封信-书信作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31

尊敬的孔老夫子:

当您看到我穿越千年与您“鸿雁传书”时,您是不是十分惊讶呢?

或许您已经知道了,您的雕塑成为在天安门广场上第三尊雕像时,您是不是十分自豪呢?要知道,几千年来,您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

或许您已经知道了,“儒家文化”正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不同国度种族的人们所接受,您是不是十分欣慰呢?

可是,或许您也已经知道了,这其实仅仅只是表面,只是废墟上的繁花。

您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是,现代社会却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急功近利。各种“速读名著”、青春文学、网络小说越来越多,有谁还去看一眼堆在角落的“大部头”?有谁还怀念“烛影摇红”的阅读呢?

我不否认青春文学可以给我们带来梦幻般的感受,也不否认通俗歌曲不失为茶余饭后一种好的消遣。可是,这不能成为主流。一个人的迷茫是一种遗憾,一代人的迷茫则是一种失败。

做孔子一样的人_描写历史名人的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28

孔子乃圣贤也,我要做孔子一样的人。

孔子自幼勤奋好学,因为他的父亲在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只能依靠母亲生活,从而激发了孔子刻苦努力、发奋图强的劲头,最终学有所成,成为无所不知的圣贤。我要像孔子那样,做一个埋头实干、孜孜不倦的人。

即使孔子被人称赞为圣贤,但孔子可是非常谦虚的。他认为“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还认为只要有人懂得他不知道的知识,就拜他为师,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反映了他是一个谦恭虚心、学而不厌的人。

孔子更是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且孔子还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告诉他的弟子都要善良,富有同情之心,并且还要待人以真诚和宽厚。

孔子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不仅学富五车,更有永不放弃、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他才能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而不惧艰难险阻,虽然后來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他的仕途之路也坎坷不平,但孔子还是践行理想。我也要像孔子这样,做一个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的人。

孔子既是学问渊博的教育家,又是倡导“仁政”的政治家,坚持理想的智者,更是大成至圣先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我要用孔子言论来要求自己,做孔子一样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_五年级读后感5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20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它很有教育意义,使我感触颇深。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距洛阳有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几个月终于到达洛阳。见到老子后,他谦逊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真诚求学、谦虚好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觉得很惭愧。比起孔子,我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实在差远了。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读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有时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考试成绩好了,爱“翘尾巴”;成绩差了,爱“发脾气”;成绩不好不坏时,有时还“无所谓”。就说这次语文考试吧,虽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这说明我还有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作文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粗心的毛病还没完全改掉。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千古圣人孔子都能谦虚求学,我想我通过勤奋努力也能做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后,我也要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以求,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快乐学习,争取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孔子仁爱感想

更新时间:2024-05-17 05:19

孔子之道,为仁的方法就是要克制自己头脑中不正确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内心自觉,重视自己内心修养,来达到仁这种最高的境界。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相当丰富,兼含礼、义、智、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诸德,它们都只是“仁”这一最高道德的要素。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好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

能否在职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关键在于正己和不求人,也就是儒家的“为仁”思想,“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不如求人,则无怨。”

儒家“仁”的目的具体而言,是要实现这样一种人际关系;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又能相互和谐、合乎人道爱心。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学生,“仁爱”的思想应当牢记于心,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我要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用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用正确的语言交朋友。

读《孔子游春》有感-读后感45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04:31

他眼中的众生皆有属于各自的道理,而他用一颗细腻无暇的心去搜寻万物的真谛。他温文尔雅,是圣贤;他和善可亲,是贤师;他学识渊博,是名垂青史的贤才。

他用水的特性告诉弟子们君子之风,可为何众人皆在水边,却只有他明白了这一切?不需要过多的“之乎者也”,仅仅是简洁明了的字句,足以让弟子们惊讶得目瞪口呆。

许许多多的哲理,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的细节实践得来的。

若孔子在教室里把那一大段观水之感说出来,谁也不会有什么触动,因为眼中无水。可当水近在咫尺之涯时,方可用心去思索水的真谛。

就像科学家若不亲自反复运用公式计算、验证,谁也不会傻到相信1+1=2。

很多事情,若你不去亲自了解一下,是很难透彻了解它的,就比方说扫墓,除非我们亲自面对烈士们的墓碑,不然坐在教室里是永远无法领会烈士们的伟大。

再比比皆是我们的习作4,如果不是亲自实验决不会将文章写得生动真实,那写出来的无疑是废文,还不如不要写,胡编乱造浪费时间。

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不会将死板的书面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因材施教,让弟子们亲自去体会万事万物。

读《孔子拜师》有感_五年级读后感5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18:40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它很有教育意义,使我感触颇深。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距洛阳有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几个月终于到达洛阳。见到老子后,他谦逊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真诚求学、谦虚好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觉得很惭愧。比起孔子,我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实在差远了。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读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有时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考试成绩好了,爱“翘尾巴”;成绩差了,爱“发脾气”;成绩不好不坏时,有时还“无所谓”。就说这次语文考试吧,虽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这说明我还有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作文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粗心的毛病还没完全改掉。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千古圣人孔子都能谦虚求学,我想我通过勤奋努力也能做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后,我也要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以求,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快乐学习,争取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来了》-读后感65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19

妈妈给我买过好几本孔子的书,不过我最喜欢《孔子来了》。这本书是以孔子的一个叫子夏的学生的口吻,讲述孔子一生的故事,很有趣很幽默,我读了整整两遍,收获很多。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 17岁时母亲去世,生活艰难的孔子早早立志学习,“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我们都说孔子是最著名的老师,不过他首先是一个最好的学生。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去洛阳见图书馆馆长老子,学习礼的知识。他还去找乐理最好的苌弘,跟他学习音乐。他还说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过的内容要经常温习,不仅可以复习知识,还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学习还要举一反三,要多思考,只学不思考,那知识就是死的。孔子就是这样不断学习,成为最有学问的人。我们要向孔子那样,不仅好学,还要讲学习方法。

孔子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游玩,这个“游玩”其实就是流浪。他到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国君总是不好好任用他,他只能再换一个地方。在流浪中,他遇到很多困难和危险,但是他一点都不害怕。比如有一次他被误认为是坏人阳货,人们都去追杀他。还有一次司马牛的哥哥看他在杏树下讲课,就想砍树压死他。面对这些,孔子一点都不害怕,他说:“上天把传道授业的德行赋予了我,坏人能拿我怎么样?”不过他也跟学生说,要懂得变通,他从鲁国出走到卫国,就是因为鲁国发生内乱,他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