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戏》中的风俗人情美-记叙文16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4 16:41

鲁迅似乎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他的作品里介绍了许多民间习俗,比如《朝花夕拾》中迎神赛会、满月酒、新年吃福橘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佳作——《社戏》,品味一下其中都展示了哪些传统文化习俗。

一、习俗文化

“消夏”在我们口语中不常见,许多学生不甚了解。消夏一词,一说“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又一说“用消遣的方式过夏天”。那“消夏”到底有何意义呢?《社戏》一文中的注释是这么说的——“消夏”是避暑的意思。文中提到鲁镇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的且临河的小村庄,可见这里夏季比较凉爽,适合避暑。“但在我是乐土:因为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儿’了”,不知道对别人来说怎样,但对小主人公来说是既可以避暑又可以消遣。

“归省”一词出自唐·朱庆余《送张景宜下第东归〉诗“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意为回家探望父母。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说省亲,那“归省”是不是就是“省亲”?“省亲”出自《新唐书·卓行传·阳城》“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有“归家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的礼俗”的意思,故“归省”与“省亲”两者并无大差异,“省亲”又可称作“归省”。

“行辈”又是什么习俗呢?行辈是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行,是家族中兄弟长幼次序,表示同辈的横向关系,古人用伯仲叔季顺序为排行,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辈,指的是辈分,即同一家族中的代次,表示家族各代的纵向关系,辈分不分年龄,如《社戏》中说“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是同姓,是本家。”但那时的我们不用像传统中晚辈必须遵守尊卑礼节,相反而说比较自由,无拘无束,所以文中说“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文中“社戏”即春赛的一部分活动。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戏曲中有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等角儿。孩子们感兴趣的是老生能翻筋斗,蛇精,黄布衣跳老虎等。

二、民风文化

我们在领略习俗的同时,最应该领略的是平桥村的民风文化。

佛曰:一切皆是缘。缘于母亲夏日归省,我便跟随,又因为平桥村热情待客的缘故,我便有了许多年龄相仿的玩伴,他们除了陪我日常的玩耍外,还有我期盼已久的社戏。正是因为这里的待客之道,才有了一系列的故事。

主人公作为小客人,陪同的当然是年龄相仿的了,中国的待客之道的基本原则是细心安排、迎送礼让、热情相待,而待客原则不分年龄大小,都要遵循以礼相待的原则。比如,“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游戏。”陪我掘蚯蚓、钓虾、放牛,钓了半天的虾照例归“我”享用。小朋友们为了“我”能看戏,又是打包票,又是卖力撑船陪“我”去看那日思夜想的社戏。社戏好不好看我不知道,但是从“我”一个儿童的视觉来看,那晚的戏确实不怎么样,但看戏的过程却趣味无限。为何呢?缘于那些可爱的小伙伴们。

平桥村的小伙伴们充分展现了平桥村的民风,热情、淳朴、善良……“我”非常想去看戏可惜没有船,聪明的双喜想办法而且打包票保证“我”的安全。在看戏过程中,铁头老生夜晚不会翻筋斗,双喜就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看戏归来,大家提出“偷”阿发家的豆,阿发则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双喜怕多偷后阿发娘要哭骂,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会被骂,想出了对策,不但说明了双喜的聪明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而且也表现了一种纯朴的人情美。

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不仅没挨骂,还有更多的收获:一是罗汉豆,二是六一公公的夸奖。当罗汉豆摆上桌后,“我”却觉得没有“昨夜”的好吃。末尾一再强调“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那夜的豆不是一个人的豆,怀念的也不是那夜的戏,而是看戏的过程,是淳朴、和睦、善良的人们。

三、地域文化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淳朴的民风离不开优美的村庄环境。

文中最美莫过于月夜行舟的景色了,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它刺激了一个孩子的所有的感官,让其醉心于其中。眼观连山,并从孩子的角度给了它一个形象的比喻“彷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而且“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活了,一切都喷薄着生命的活力。“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那“宛转,悠扬”的横笛,那热切的期盼让一个孩子沉醉其中。去的时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让读者也自失在这片梦里水乡,归来时依旧自失在这朦胧的月夜中。小主人公将那飞速的航船比作“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这时时提醒读者,作者依旧有着一颗未泯的童心。

江南的水乡烟雨迷蒙,如诗如画,如梦似幻,藏着梦里的旧时光,那涓涓流水洗涤着人们的心灵,纯粹着人们的内心。

浅谈《社戏》中的风俗人情美-记叙文1600字相关内容

为CCTV中秋晚会西昌录制现场做群演以及后台志愿服务-记叙文1100字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途径,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增…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记叙文1500字

录音机中播放着梅兰芳《霸王别姬》的片段,梅派醇厚流畅的唱腔,夹杂着电流“滋、滋、滋”的声音,刺耳却依旧好听,这是姥爷最爱听的一段戏。让我想起每一次回老家,姥爷都会把我抱到他的膝盖上,然后用二胡给我拉很多我从来没听过的曲调,受姥爷影响,那些婉…

抗战飞行员刘粹刚-写人记叙文800字

他是一位中国飞行员,有着很多的辉煌战绩,是英勇无畏、忠情爱国的英雄。他就是刘粹刚,任空军第五航空大队第二十四队上尉队长。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他是一位叱咤风云,名震中外的“飞将军”。他从小就聪慧刚强,努力学习,但在国家危难,土地沦陷的时候,他毅然…

这样的人让我爱上阅读-记叙文900字

古人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开启心灵大门的钥匙”我喜欢读书,这是不可抹云去的,我喜欢它富有哲理,能开拓知识,喜欢它带给我的快乐,但是我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以前我就是喜欢打闹,玩游戏,看影视……但是上了初中以后,让我遇到了一个人,这…

你的目光_高中记叙文1500字

那一瞬间,透过你的目光,我感到有什么东西压在我的心上,沉重的让我喘不过气来。——题记当我打开电视,无意间看到动物世界里那些自由的生活在草原,森林里的动物,它们的目光是那样的灵澈,透露着机灵劲,不知怎么,我突然想起了你的目光——一只猴子的目光…

纪念馆观后感-记叙文2000字

本着缅怀革命烈士,接受革命精神洗礼的崇高目标来到苏共七战七捷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1946年7月13日—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同志、谭震林同志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迎击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12…

四月梨花开_优秀记叙文800字

自我模糊记事起,脑子里就有那么一棵树:粗糙的表皮,斜扭的树干,大片的青叶子,和树中间的一根铁丝。铁丝是妈妈绑的,不仅仅是绑上,铁丝上还经常挂着衣服,这棵树,就承起了我全家的重量,我是家里的长子,没有亲哥哥或亲姐姐,但我并不遗憾,因为我有一个…

车_高二记叙文900字

在古代,车其实就出现了,唐代孟郊所写“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就已道出车的作用了!而如今,车是时代的产物,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可或缺的一件产品。从起初的马车,到上世纪的单车、汽车,到如今的高速列车,它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而车同时也承…

上大学-记叙文作文900字

张奶奶家的孙子小帅和外甥女琳琳在同一年考的大学。这天帅子妈妈拿着一叠钞票,笑着递到儿子手里:“拿着,去买个新手机,把这些钱都花完哈”。儿子要去上大学了。虽然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只能上专科学校,但是毕竟也是去上大学,心里还是有些兴奋的。心想,这…

文化繁荣强盛 彰显民族兴盛-高中记叙文1000字

—-从抗疫大考中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终于,我们国家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创造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正是因为全国人民展现出令世人赞叹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才使这次抗疫有了创世纪的成功,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底…

抗击疫情-抒情记叙文作文800字

新型冠状病毒打破了往年春节的喜庆和热闹,还有人因此病丧失了生命“我们挺住的,这里是中国!”那些来自疫情工作第一线的人,为我们送来了他们的新春第一句“祝福”。白衣“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他们无非是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罢了。”他们身披白衣,戴…

和朋友逛超市的一晚-记叙文1300字

今天是星期六啦,又是一个愉快的周末,刚好今天想放松一下,于是我叫上了我的好朋友一起去逛超市。吃完晚饭后,我们收拾了一下就出发了。她开车来载我,今晚不太冷,我们两个人都没有穿太多。她是穿着白色的洞洞鞋来的,这不免让我觉得她很可爱,所以我也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