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须难得的一份沉稳。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
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
青春永不褪色_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700字相关内容
泰戈尔曾说:“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愿望,雕塑、绘画、诗以及宗教,我们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不为别,只求不朽。”认定一个目标,为之奋斗终生,心在焉,终点就在眼前。在黑暗中曲折前行,不畏艰苦,心要在焉。是什么让韩信屈于胯下之辱,只为日后一次搏击?是什…
平和,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性,更是一种处世智慧。性格平和的人,一切都看得开,对名利地位、荣辱得失,都能坦然处之。他们总是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即使遇到挫折和不幸,也能一如既往地执着向前。法国植物学家迪亚,是一位贵族,法国大革命时,已70…
放下顾虑_高二议论文800字生活如海,放下顾虑,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放下顾虑,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放下顾虑,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生命的耕耘,惟有放下顾虑者方能集中精力插好每一寸秧苗。人生如插秧…
打开电视,放眼望去,一个个关于暴力、戾气的新闻充斥画面。北京摔婴案、山西爆炸案、城管打死瓜农、佛山一家四口被杀。这些行凶施暴者的恶行实在令人发指,也让人痛心。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言语不和,动辄暴力相向,甚至以命相搏,造成一幕幕血腥暴力的惨剧,…
言念君子,温如其玉,自信者亦然。一个真正获得自信的人,都将自己活成了一块玉石:“鳃理其外”,他向外的态度总是谦敬恭顺,知足而乐,敛而无声;“润泽其内”,他的内心中亦有不挠而折的至勇,不断挑战自己,雕琢得日臻完美。故云,自信者,敛于外,韧于内…
王守仁有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心有自信之树者,见心明性,追根求底,安分与挑战不过是自信之树的两朵并蒂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表面上看,满足与野心,安分与挑战是截然不同的语义,无法相互连通;然而,若走出柏拉图的黑暗洞穴,…
大树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是勇;小草依靠大地,屈腰伏身,是智。古之成大事者,无出智、勇二字。李广老当益壮,年逾七十仍披挂上阵,北击匈奴,是勇;毛遂锥袋自荐,脱颖而出,是勇;谭嗣同以死明志,唤醒后人,是勇;桑提亚哥用生命与巨鲨战斗,败而不倒,是…
人言:“沉默是金。”意为不常说话的人常常能取得成功,所以在一些人们的观念中沉默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沉稳内敛的表现。而在现实生活中沉默似乎成为一些人逃避一些问题的惯用方法,他们认为我不说我不问,事情就可以这样过去。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由黄渤主演…
材料中的画面令人啼笑皆非:说明书难解燃眉之急,该男子却对至关重要的灭火器不闻不问。由此可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男子没能把知识活学活用,其悲惨下场不甚明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借鉴和参考。如果一味地扎身书本,不知道…
中国桥,本质上是一种中国文化,蕴藏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中国桥文化,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桥文化的内涵虽顺时代而变,但仍体现中国之精神。桥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中华人民精神意志的体现。中国的…
无意间读到一位老师的博客文章,他写道,自己每年都会和学生一起看《感动中国》节目,有一次,在他被节目中的人物打动而眼眶湿润的时候,却发现有几个学生在玩着手机,还有个别人睡着了。这位老师因此反思,是否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太过浅薄,又是否学生已经失去…
寓言故事里的书虫在书本里大嚼特嚼,乱咬一通,还洋洋自得:我看不懂的,都是糟粕。同样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舞台,如果世界人民不理解,那又何谈对中国文化的欣赏呢?因此,在我看来,在保持文化民族性的同时,也要兼容并蓄,与国际接轨,以谋求自身高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