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必的作文,描写未必的作文

开卷未必有益_开卷是否有益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25

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是否有益,主要还是看谁看书,看什么书和年龄这些因素。

如果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看书,不管看什么书,他吸收的总是不好的语言和思想。相反,是一个素质极好的人看书,他就会有选择性地看书,而且还会去粗取精,把好句好段和好的思想吸收了,不好的语言和思想就会被他排斥。要是两个心理完全不同的人同样都是看一本警匪书,心术不正的人看了,就会学着做案的手法,而素质极好的人看了,就会学着破案的思维。

看什么书也很重要,看不健康的书,吸收不好的。就像《蜡笔小新》这本漫画书,我认为这本是给成年人看的休闲读物,而现在看这本书的都是毫无判断是非能力的儿童,学了里面一些不良的语言和习惯。所以,我觉得开卷是否有益是不能一锤定音的。

开卷未必有益。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开卷未必有益?_小学议论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25

英国作家菲尔丁曾说过;“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读书固然有好处,可是如果一切书皆读,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不顾内容,不理解书中讲得道理,只认为读了就有益,不对!我们必须挑选对自己有益的,且看过有所感悟,适合自己阅读的书阅读才是有益的。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历史上有许多血淋淋的例子,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懂得变通,纸上谈兵,最终兵败被杀。还有三国时期的的马谡也是饱读兵法,可结果如何?言过其实,导致失街亭,失去性命!尽管开卷有益是一个成语,而且还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诗句。可是,我认为,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不一定有益,有时(如读了坏书)还会造成损害。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少年的犯罪事实就是被那些不良书刊污染了心灵,染上了不良恶习,导致最后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现在有些同学可能喜欢看武侠之类的小说。甚至痴迷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阶段,上课时想着小说中的内容,没心思学习。最终荒废了学业。更有甚者,模仿小说中的人物,可能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难道不是看无益之书害了自己吗?

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开卷未必有益_五年级记叙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25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完全没错,但如果是坏书呢?所以开卷有没有益这不能一概而论。

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比如说:某些儿童一开始接触的是一些对他们有害的各类图书,接着,他们就盲目地开始模仿,最终难以回头,步入了轨道,后来越陷越深,渐渐地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始终也回不了头。

所谓,糖吃多了牙不好;药吃多了身体不好;饭吃多了体型不好,同样太爱读数也不好,有的人对读书太过痴迷了,最终上了瘾,干什么多想着读书,到头来荒废了学业,毁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和一生。

课外图书分很多种类形,好书能让我们不断进步、最终成为有用之人,为国家做贡献;坏书能让我们误入歧途、不明是非走向犯罪的道路。

还有,开卷就必定要思考。要明白一些句子的道理、意思,而不是走马观花,只是略懂其中一些少数的意思,糊里糊涂的“开卷”,这样还不如不“开卷”的好。还比如说一些人都是十几岁了,竟然还看一些低俗的书本,这样不会长知识的,即使破了万卷那又何妨,得读适合自己的书才行。

我的观点就是这样,即使开卷也未必有益。得做到:读好书、适当的读书、勤思考、读适合自己的书,这样才会对自己有益。

开卷未必有益_激烈的辩论会作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4-04-30 08:38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班展开了一场辩论,辩论的主题是:开卷一定有益吗?

我一听到这个主题,便陷入了沉思,我很难选择。说“开卷有益”吧,可是不健康的或不适合小孩子的书在社会上有成千上万,可是说“开卷未必有益”吧,我又非常喜欢看书,并且受益匪浅。让我说“开卷未必有益”,有些不甘心,怎么办呢?

很快,老师就让选择“开卷未必有益”的人去后面讨论,选择“开卷有益”的同学到另一边去讨论。我站起来,看见有很多同学都往后边去了,他们都是选“开卷未必有益”的。我还是左右不定。最后,我一横心,往后面“开卷未必有益”的地方去了。

五分钟过去了,我们开始了紧张而又激烈的辩论。

我们是反方,选“开卷有益”的是正方。

正方一开始就说:“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很多课外知识。”我方一听,马上有人站起来反驳:“虽然从一些书里我们可以学到知识,但是当今社会上有很多黄色、不健康的书披着漂亮的外衣在出售。如果看了这些书,一些孩子会经不住诱惑而误入歧途。”

环境未必决定成长-关于成长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4-04-30 20:48

相信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带孟子三次搬家,最终决定定居于学堂旁。最后孟子专心学习,成为有名的思想家。于是有人便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难道在孟母搬到学堂旁边孟子便开始专心致志学习了吗?并不是,根据记载,孟子真正懂得学习是在他逃学回家后,孟母生气的用剪刀剪断了快织好的布。这时,孟子才真正醒悟,终于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由此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并不是完全正确。

所以,真正决定成长的,应该是自身。

自身,包括自身思想,也包括自身态度。鲁迅先生便是一个典例,从小生活在地主家庭的他,身上非但没有纨绔子弟的一点恶习,反而十分同情,怜悯贫苦民众。在成年之后更是以笔为刃,一心刻出一个民主的中国。相反另一个家境同样不凡的人:丁默邨。他从小在书香门第中长大。如果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那他更应成长为一个风度翩翩的君子,可谁能想到他竟有“破瓜”这种猥琐的爱好。东窗事发被剥削官职后竟当了卖国贼。这说明,一个人未来发展趋向和他自身有莫大的关系。

近墨者未必黑-记叙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23

当我听到别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我陷入了沉思,爱莲说中不是有句“出淤泥而不染”吗?近墨会黑吗?

漫长的暑假悄悄离开,我们又迎来一个新的学期。我走进教室,坐到位置上,这学期我的新同桌会是谁呢?我充满了期待。忽然,刘成一双手插着兜,吹着口哨,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不是吧,难道我要跟他成为同桌?我猜测着。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啊!我眼睁睁地看着他把包往桌上一放,转身一溜烟儿跑出去玩了。我可真倒霉,刘成一可是班上出了名的四大天王的其中一个,他上课从来不听讲,还带东西吃,课间教室里连他的影子都没有。有了这样一个同桌,我还能安心学习吗?我不禁为接下来的日子感到担忧!

“叮铃铃----”上课了,我拿出课本,端正地坐在位置上,旁边的人还没回来,这时老师进来了,刘成一才不慌不忙地从后门走到座位上坐好。

“开学第一天,老师要干啥啊?”刘成一一边看着老师,一边问道。我默默不语。

“你寒假作业做完没?我钉钉上的作业还没做完。”他一手撑着脸,一手玩弄着手中的笔。我开始翻开书准备听讲。

“你倒是说句话啊!我快无聊死了,上课真没意思。”不过一分钟,他又发话了,我继续选择沉默。

旁观者未必清-叙事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20:56

树上的鸟雀仰望雄鹰展翅高飞,却不知雄鹰的雄心壮志;平静的小溪看着滔滔不绝的大江,却不知大江为何奔流不息;夜空中的星星俯视着地上的火焰,却不知它为何以生命散发光明。

旁就者未必清,因为他们不了解当局者的雄心壮志。

宋代诗人苏轼,一生中受尽磨难与迫害,一生的遭遇更是历经沧桑,人们认为这位诗人定是充满厌恶情绪,一定是萎靡不振的,但苏轼本人却是一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旁观者认为的却正与事实相反,旁观者又怎会体悟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的抱负和宽宏大量呢?他们只明白被遭遇挫折,却不懂得有抱负者的志。

中日战争时期,许多中国人十分守旧愚昧,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守旧的清国学生十分愚昧,在电影中看到国人被屠杀时,拍手叫好。正是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鲁迅先生。国人的麻木正是旁观者不清,不明白民族耻辱的重要,不明白国家的危难,而鲁迅先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国人要的不是肉体的健康,而是灵魂上的救赎。

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财富的人不在乎底层劳动者的付出;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不明白己的人生价值;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不关心民族疾苦,对默默奉献的人冷嘲热讽;更有多少唯利是图的人不在乎他人的见义勇为,对他人身处危难却冷若冰霜。

旁观者不知当局者的鸿鹄壮志,不知当局的奉献的意义,不知当局者的心思,所以旁观者也未心清。

春蚕到死未必丝方尽_状物作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07:07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赞美蚕宝宝的伟大与无私。因此,当外公家养的蚕宝宝第二次蜕皮的时候,我立刻去要了三四十条,准备自己当一回真正的养蚕人。

每天,我都精心为蚕宝宝准备桑叶,认真清理蚕屎。看着蚕宝宝长得白白胖胖,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一天又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蚕宝宝做茧子的时间快到了,我既高兴又紧张。

终于,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发现有几条蚕似乎不太一样:它们身体发黄发亮,变得有些透明,头不断摇动,不吃桑叶,嘴里好像有丝线吐出来。我兴奋地找来奶奶:“是不是蚕宝宝要做茧子了?”奶奶也高兴地直说:“是的,是的。”我情不自禁地跳起来。

我轻轻地把这几条蚕宝宝放在一些纸格子里,让它们找到合适的位置去做茧子。蚕宝宝不停地吐着丝,不一会儿,茧子的形状就出来了。第二天早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白色的茧子,多么漂亮,多么纯洁!只是茧子还有点薄,捏一下,软软的。

再看看那些还在吃桑叶的蚕宝宝,我心里充满期待,如果它们都做成茧子,那我可就大丰收了!

奶奶说,它们可能还没成熟,再吃些桑叶才会做茧子。我耐心地等啊等,两天过去了,蚕宝宝好像都成熟了,不要吃桑叶了。可是过了一夜,这些蚕宝宝还是一动不动,呆呆地望着天花板,没有做茧子的迹象,这是怎么回事?

知足未必常乐-记叙作文55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07:02

俗话说:“知足常乐。”知足一定能常乐吗?我认为知足未必常乐。

被人称为发明大王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收音机之后,就知足常乐了。骄傲自满了,并说出了:“不要向我提什么意见,因为最好的意见也比不上我的头脑。”最后因为他的固执,不肯将直流电改为交流电,使这件事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败笔。和爱迪生相反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在提炼出一颗镭之后,但她并没有因为发现镭而知足常乐,而是夜以继日地不断研究。之后她又发现另外的一种新元素钋。,她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只有不断地发现,才更有意义。”正是因为居里夫人的不知足,化学领域才有如此的发展。

正如于谦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时候,我们要不知足。因为在书中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只有读的越多,才能学的越多,精神涵养才会更充足。所以,知足未必常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山上有两块石头,有一天有一位雕刻家来到了这座山上,想要带走这两块石头,回去雕刻。但其中一块石头觉得自己在这山上很好,就没有跟着雕刻家走,而另一块石头下定了主意,跟着雕刻家走了。几年之后,那块儿石头已经被雕刻家雕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放在了博物馆,供人们观赏,而另一块儿石头在山上,被风吹得沧桑不堪。

开卷未必有益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06:58

开卷未必有益作文400字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可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我认为是开卷未必有益。

因为,这种说发也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对所有的书都感兴趣,特别是爆笑书,因为里面有一些完全不经过思考就想出来的东西,那些东西可以让人从现实世界,变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什么呢?那就是和现实所有相反的世界,他可以让你从智慧无比变到呆头呆脑,它不仅会这样,它还会让你不受现实的控制,让你控制不住自己,想干嘛就干嘛,有时还会让你相信里面不现实的道理,并且模仿里面的动作和语言。

有一些人想着赚钱,一心贪污,他把黄色的书也拿出来卖,那些不懂的小孩不知道,看到图片就觉得好好看,他就去买了一本,因为那小孩买了黄色的书,又不告诉爸爸妈妈,他看玩了觉得很好看,就又去买了一本,然后,他作业不做了,一回家就马上看黄书,所以他的成绩既不好,又经常被老师或家长批评。

直到有一天,他长大了,因为他太差经,所以没有公司请他,他为了贪污就经常去搞一些不道德的事,最后还不是去监狱里了。

汉代的刘向曾经说过一句读书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那它可以把人给医好,也可以置人于死地。

因此,开好卷就是有益处,开坏卷就是有坏处,所以,开卷要看你开的是什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