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城的作文,描写围城的作文

《围城》读书笔记_长篇小说读书笔记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06:03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围城》-读书感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2

午后的阳光跃过树梢间,洒在了我摊开在手边的《围城》上。我眺望着远方,内心似有万千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每当我心情放松之余,脑海里总不禁似倒放电影般回想起书中所发生的一幕幕生动精彩的画面。

本书主人公方鸿渐出生于一个落败的乡绅家庭。在游学欧洲期间,不学无术,最后只能靠一张假文凭,冒充博士回国。回国后,经岳父岳母的的介绍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差事。可渐渐的,他开始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了不满,后又经朋友赵辛楣介绍前往三闾大学任教。可是因为自己不懂得生活中的人情世故,陷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纠纷之中。在方鸿渐刚刚回国之初,他也痛恨包办婚姻,渴求追逐爱情,希望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可最终在一次次的失利与碰壁后向生活妥协。

其实回想方鸿渐的人生,我认为他最大的不足就是——贪心。在国外留学时,他在贪图享乐之余总想着不费吹灰之力获取文凭;回国后,他又希望诸事顺意,事业红火且生活惬意……可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再反思我自己,在学习上我总幻想着可以简简单单、不用花费过多精力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每天过得浑浑噩噩——这样的结果,便是它毫不留情面的给我泼了盆冰水——一个深刻的教训。

《围城》读书感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2

六月的雨天,烟雾弥散,蒙蒙胧胧,似一道单薄的墙,回旋围绕。心像包裹在围墙里的一处泉眼,涌现,却无路可出。

初读本书,感觉处处是譬喻,生动而形象,常常用譬喻评论某事,其乐无穷。后来用的多了,心中忽然一动,从蔑视到自我否定,只是有些酸酸的惭愧。为什么惭愧呢?因为我一直蔑视而嘲笑的,竟然正是我自己的那份无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榨出那个‘小’来”,那个“小”似忽然暴露于众人之前赤裸裸的躯体,无处躲藏、局促不安还想故作镇定,可是颤抖的手和扭捏的动作终于还是让他人哈哈大笑。

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一个留洋的假博士,“爱好不少,心得无多”,没有真本事,倒有个假学历;所学有限,却又爱慕虚荣;表面上玩世不恭,内心里拘禁怯懦。反应于生活,就是他对幸福的不积极主动,任由它滑走,事后内心虽然懊悔万分,但又千方百计的给自己找借口寻开脱;对于内心的痛苦,则又一味的回避,从不敢正面面对——好一副“知识分子”的嘴脸,但鸿渐也有他的优点:善良、纯朴、没有心机。但这优点在现实的社会中似乎也成了“缺点”,也正是这双重的性格导致了鸿渐生活的彻底失败和悲哀。

我有一座城-读《围城》有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2

钱钟书的笔墨里,浸润着花开正好时的柔情,清丽而细致,从容而沉静的描绘了上个世纪的故事。那关于叫鸿渐的男人,与他的爱情。

那一艘从远洋开来的船上,坐着的是有“熟肉铺子”美名的鲍小姐。那热辣肥腻的张力,暗而不沉的肤色,令她看上去是如此与众不同。当鸿渐与她在一起时,尝到的是恋爱的甜蜜与肉欲的满足。他甚至会因她一句调情的话而飘飘然。毫无疑问,他迷恋她。同船的苏小姐看着这一切,那又冷又甜的冰激凌作派变得苦涩尖刻。鸿渐目睹鲍小姐未婚夫时,梦变醒了,恰给了苏小姐机会。但鸿渐却不领情。即便回到了上海,即便对鸿渐的假学历有过排斥,但苏小姐还是陷了进去,孤注一掷般投入了爱情当中。我偏爱于此时对他们的描写,尤其是那一吻:“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是的,那个吻只是敬而远之的,是被过度热烈的感情而强行催生出的责任,不带一丝绮思。与此同时,鸿渐又对苏小姐的表妹进行追求,却毫无进展。最终只能自嘲,聊以慰藉,最后,与鸿渐结婚的那位孙小姐却和他互不相爱,结尾在鸿渐一人住在摔打后的房间中,麻木的面对着明日与漫无边际的婚姻。那间房里,只有过去的痕迹罢了。

读《围城》有感-记叙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2

寥寥数语道尽市井百态,字字辛辣揭露人物灵魂。《围城》从方鸿渐回国、恋爱、求职等日常琐事入笔,用一针见血的文字展现人物复杂、阴暗的心理,用平实朴素的话语展现人物内心的逐渐堕落。

方鸿渐奔波一生,追求过鲍小姐,拒绝过苏文纨,朝思暮想着唐晓芙,最终在与孙柔嘉婚姻的阴影中归于平淡。兜兜转转,方鸿渐用一生验证了苏小姐所说的一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在哲学家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话: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在不同国家,不同世纪,钱钟书用一部《围城》再次生动诠释了这句话。然而《围城》虽取材于婚姻,但不终于婚姻。它之所以能闻名于世,一方面在于对婚姻,对爱情的深刻解读,亦在于揭示了人心的黑暗:为个人利益而轻易伤害他人,为所谓名誉而毅然背弃恩情,为强烈的虚荣而勾心斗角,向命运卑微妥协。

围城-读后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2

围城是一部优秀的小说,钱老的那一句:“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来。”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为人们所称道,我对围城这本书也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围城,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观点太深刻,太令人感同身受了,具体分析原因,是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城外的人只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城里的人体验到了里头种种滋味所以后悔不迭,又开始怀念起城外的生活。

城外的人拥有向往,城里的人拥有回忆。“向往”、“回忆”这两个词都是掺杂水分的,“向往”撇开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回忆”就更稀奇了,就算我们从前体验过城外的生活,有多么多么地让人不耐,孤独,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孤独变成了自由,不耐变成了享受,我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不甚美好的回忆,不断放大那些令我们愉悦的瞬间,要不怎么说,回忆总是难忘呢。

在老师上雷雨这篇课文之时,老师曾说过“回忆总是带滤镜的。”正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回忆下人鲁侍萍的种种之好,然而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之时又展现出吸血鬼的本质。但即使如此,他的心中任然保有鲁侍萍与他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习惯,不得不说“回忆”的确是令人着迷的东西。

《围城》读后感_优秀读后感精选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2

《围城》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800字

从《围城》发表以来,就有好多人对方鸿渐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学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假如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假文凭发扬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走出心灵围城

更新时间:2024-05-16 16:59

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

——题记先哲们曾说过:“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须征服自己。”

的确,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的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他们总是生活在自己心灵的阴影中,受到心灵的束缚而不愿去尝试,不愿去拼搏,最终也只能在心灵的围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有所超越。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对困境与束缚,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爱迪生作为美国的发明大王,在他的发明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就如发明灯丝而言,他就历经了1000多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在困境中振作,从失败中奋起,坦然地面对挫折,最终,他取得了成功,成为大名鼎鼎的发明大王

围城读后感_初一读后感4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8:56

又读《围城》,感觉很不同,尤其是对于孙柔嘉的印象,感觉孙柔嘉并非如大多数人的评价,处心积虑,把方鸿渐拖入围城,他反而是认准目标,努力实践,不离不弃,对生活、对家庭从来没有失去信心的正面形象。相对几乎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唐晓芙而言,孙柔嘉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象征,一个理想。

在《围城》里,身逢乱世的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主人公,活在自己的围城里,面对着转瞬即逝的财富、事业和爱情,经历着人生的幻灭,电光石火的美妙,注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乱世,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当然,钱钟书之写《围城》,对于战争只是点到为止,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在战争中悄然而逝,他们依然以一种常态生存,战争对于他们仅是一种不和谐音,一种避重就轻的背景音乐。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总有一些东西会深留在人心中,吹尽黄沙始见金,那些人性的美好,人格的魅力,对于生活的挚爱,是怎样的围城都不能围困,多久的历史都不会冲淡的。

笼中雀,城中人-《围城》有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8:56

民国是个很神秘的时期,我想去接下她的面纱,于是我掀开了《围城》的第一页。乃惊叹只是欲望二字。

故事的开头是一位方鸿渐先生的出国留学记。婚姻之事,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值青年的他就被父母订婚与周家。怎料出国留学无名无就,花钱买了个假博士,得知未婚妻离世无感。归来途中与鲍小姐恋爱无果,又与苏文纨小姐交好,归来上海依靠老丈人,后与苏小姐往来中,认识了挚爱唐晓芙小姐,可是终究无缘,只怪他曾经的种种过错。又幸识赵辛楣,这位兄弟可谓是雪中送炭之好友,处处相助。在内地工作时,与孙柔嘉结识,并成婚,却屡屡吵架,渐渐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故事的最后,是这位方先生掐错了时间;沾染了欲望;投胎在了民国的战乱时期;封建礼教居首;阶级分化明显;世俗的凌冽无情。学习、爱情、事业、生活将他封在层层围城之中。

小说据现实编写,往往含有现实的影子。自观书中人。鲍小姐如现在女明星,艳丽又妩媚。苏小姐乃是趾高气昂的有钱小姐。唐小姐是人人心中的情人。辛楣便是好心又重情的好兄弟。孙小姐便是由温柔变为婚后的多疑敏感。我们却都甩不掉方鸿渐的矛盾与懦弱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