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是我的好朋友,她是一个勤奋,好学,爱钻那角尖的女孩!她圆圆的脑袋,高高的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说话的时候,总喜欢学大人的模样。把眼镜往上推推,一副大博士的风度,惹得同学们直笑。家上又黑又亮的眼珠一转,她脑袋就又多了一个问题,怪怪的主意,还有,她的小嘴特别厉害,直话直说,从不饶人。我最佩服她的好学和成绩。她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说学习,成绩好;论人娱体育,她也不比人家差。不过,她最突出的就画画。她代表过我校参加画画比赛啊!画画也是全校第一!
对于学习,她从是喜欢打破沙窝门到底。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了一道难题,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就把它抄了下来。去难道难道我们的“小博士”。我见到她,特意叫她教我做。她又学这古人的模样说:“不敢当,不敢当。”过了一会儿她却没有做,我得意了笑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她还没有做得到。于是叹了口气说:“对不起,这道题我不会,你别请高明吧!”无视我拿了本子走了,她马上跑过来问我怎样做?
我就说:“我哪知道啊!我在书上看到的。”她听了老缠着我,要我给她看。“在家里呢!”我没好气地说。
到放学时,她追上我说:“那本书——,”我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好吧!你到我家吧!”到了我家,我拿了那本书给她看。之后,我就在一旁做我的作业。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她突然跳起来说:“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在一旁笑她。她说:“我已经解了那道题了,要不要我教你啊。于是,她就像老师老师一样一点一点地告诉我。
她真是一个勤奋,好学,爱钻那角尖的女孩!我真佩服她,她那多才多艺,勤奋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的好朋友_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作文700字相关内容
曾经以为衡中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但自从受伤后,我才最真切的感受到,衡中,是一个家一样的地方。记得刚受伤时,班主任刘立敏老师冒着雨为我找车,和桑海勇主任把我抬入医院,陪我在医院看病、检查、等我的家人,像妈妈一样照顾我。当我的知自己不能回学校…
列车缓缓启动的那一秒,我深知:我,我们,就要开启不同寻常的一次旅行,用风华正茂正茂的青春去体验绮丽风景。一年之间,生涯规划项目组本着服务同学的宗旨,带着激情蓬勃的朝阳之气,一路披荆斩棘,交出令自己满意的成果。前期不知疲倦地查询资料,连续多次…
近年来,猝死事件时有发生,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总人数为54。4万人。大部分人发生心脏骤停后,脑血流会突然中断,10秒左右就会失去意识,而如果在四分钟以内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将提升到50%。有的人可能仍然认为心…
古语有言:过犹不及。于谦让而言亦是如此。恰如其分的谦让可以弘扬美德,而过分谦让只会让机会白白流失。唯有谦让有度,适时进取,才能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之中,能将谦让与进取统一的例子却寥寥可数。为了竞争抛弃美德的并不少见,权健公司、长…
火花因何而转瞬即逝?只突出个人决不会长久;浪花因何而永垂不朽?植根于“波浪”之中才得永恒。我以为,个人只有深深地植根于集体之中,才有花开不败的价值永恒。臧克家在《有的人》中热烈地歌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来给人民当牛马,…
海明威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是的,只有追逐梦想,才能战胜自己,不断前进。所以,我们必须丰富充实人生,增加它的厚度。这样就要求我们追逐梦想。悠悠岁月,弹指一挥;转眼之间,光阴流去。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那…
罗曼·罗兰曾说:“我生来是为斗争的。”斗争,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了斗争,不懈奋斗着,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斗争,是成长的起点。一个敢于斗争的人,才有可能收获成长的喜悦。当一个人接触到外界中与自身难以共存的事物时,他最先做的,往往就是斗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紧张的高中是我们圆梦的舞台,走进高中并走好高中,我们才能“翼羽丰满”“鸿鸿高飞”,高中生活是异常辛苦的,是人生中特别忙碌的季节,有大脑神经累得天昏地暗,生物钟扭…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题记暖阳微熏,云絮醉了酒,脸上晕着诱人的酡红。林叶间透着几缕阳光,雾凇傲立,照耀着潮湿角落里待放的雏菊,它们紧密簇拥着,清风裹着雏菊的呢喃细语,白花瓣与绿枝叶相映,颇有几分生机盎然。太阳手持调色板,为世间万…
由于高中学业繁忙,一直没来得及回母校,记忆深处合欢的种子便开始生根发芽,生长出一片思念的世界。对合欢的初印象始于足下。焦黄枯干的荚果累满一层,施以脚步便溅出一片丰硕的脆响,校园之路自此变得丰盈饱满。或许是沾染了前辈们的汗水,荚果内也蕴含着些…
能不能有一天什么事情都不做,什么问题都不管?人们把每一天填得满满当当。即使再多问题,人们总能想方设法从海绵里挤出时间去解决。在这样的时代里,眺望远方自然,思索自我也成了一种奢侈。闲出来的时光似与现代节奏格格不入,但它自有精妙。那些树荫下,草…
一个物理学家因研究某课题成绩不佳而转换课题,却意外获得众多新发现,在众人皆庆贺其“审时度势”时,却有一个大科学家不以为然,认为应持之以恒地钻研“最厚的地方”,而我认为,尝试在泥泞中抬脚,总好过深陷此中不愿自拔。面对“易”的诱惑,“难”更显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