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的战争一打就是十几年。
战争的初级阶段写满了我的屈辱。那时,我像一只小鸡被他那双练过举重的、长满肌肉疙瘩的胳膊架起来,被打得呼天喊地。父亲打我的英雄事迹在我们那条街可以说闻之者色变,晚上隔好几栋楼也能听见我的哭喊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上饶集中营搬过来了。
父亲本着“不打不成才”的指导思想,问心无愧地殴打着他唯一的亲生儿子。我估摸着如果当时有现场摄像的话,那一定会被列入不可公映的限制级。在我的记忆中,衣架、电缆、皮鞋、皮带、竹竿、球拍……都和我的臀部亲密接触过。而获罪的名目也很多,考试没有考好要挨打,练球不认真要挨打,连吃饭插句话脑门上也要挨一筷子。我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时还广为流传一个段子,说我到医院看眼科,医生说看书的时候要隔一尺远,我说没法量,我家的尺子是用来打我的。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曾经用毛笔在报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打倒法西斯”,贴在父亲的办公室。这体现了我自幼就有谦谦君子的风度,动口——不,动笔不动手,那时我还没有胆大到敢当面动口的地步。最让我感到屈辱的还不是皮肉之苦,这源于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岩》的故事。最窝火的是每次行刑完毕,父亲都要瞪眼呵斥:“知道错了没有?”我只得声如蚊蝇地回答:“知,知道了。”父亲还给我讲过韩信受胯下之辱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我佩服不已。于是乎,我每挨一次打就在日历上画一个圈,大有结绳记事之意。毛主席说世界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我从小就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料定了战争的最终结局。
我上初中以后战局开始有了转机,虽然挨打,但我方气势十足已是输阵不输人。每每开战,必是我先断喝一声:“不准打人!”常常是话音未落就先吃了一耳光——我挨打是有经验的,巴掌下来时顺势将头一甩,拿捏得就好像指甲在脸上挠痒痒。我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做作业,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学习。王朔在《动物凶猛》里面说:我们心安理得地在学校学习那些将来注定要忘记的东西。我就比较幸运,我初中学的东西至今以至将来都不会忘记。语文教师时常拿我的空白作业本和上课时偷看的《诗词格律》去父亲那里告我的恶状,这时父亲是很开明的,回来又把书还给我。但是,每到考试结束,父亲就觉得脸上挂不住,少不了一顿饱打,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是动辄得咎。我在初中的时候已经长得腰圆膀粗,严刑拷打视若等闲,棒子培养了我棒子一样直通通的臭脾气,父亲大人有时心情不顺施刑于我,我一脸大义凛然,自以为没有错就绝不认错,常常气得父亲吃头痛药。
印象中上高中以后就没有挨过打了,也许是因为父亲要仰起头打我不很方便,也许是因为我还能一把抓住他扇过来的巴掌——我常作此遐想,过瘾得很。
我们采用了实力较为均衡的较量,就是吵架。在吵架方面,父亲的优势是嗓门大,而且有一种毫无根由的居高临下感;我的武器则是三段论。譬如高二选择文理科,父亲一直坚持要我读理科,理由是莫须有的。我的反驳推论如下:
大前提:聪明而且感兴趣的人读文科绝对可以在人文领域开疆拓土,其成就绝不比读理科差。
小前提:我符合聪明和感兴趣的条件(这一点父亲不能推翻)。
结论:我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读文科。
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在或大或小的战役中一点点地收复失地。当然,父亲的抵抗从来没有退缩过,他是中文系的研究生,读过圣贤或非圣贤的书,这使我们之间的战争有了些文化含量。我们常常在吃饭的时候争得脸红脖子粗,然后两人一起丢下饭碗各自冲进自己的寝室。我和父亲各有两个书橱,一阵哗啦哗啦拉开玻璃门的声音之后,我俩各持一卷冲杀过来。我在历史方面不如父亲,不过有些东西我个人偏执地认为不知亦不为耻。父亲的劣势在于知识构成过于单一,对方位上偏西方和年代上偏当代的东西近于无知,而且理论基础薄弱,这让我有了耀武扬威的天地。有一次,父亲在饭桌上说起余杰骂余秋雨的文章,一边摇头作惋惜状一边感叹:“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父亲是喜欢余秋雨的,但他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是余杰狂热的崇拜者。我问:“你有没有看过余杰的书?”父亲说没有。我说:“没有看过就不要乱说!”得胜的感觉至今想来不胜快哉。
吵架之后,以笔为枪以笔为矛的战斗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最有戏剧色彩的战役是我和父亲同题相竞,结果两篇文章发表在同一报纸的同一版面上;拿着同一天寄到的同一数目的稿费,我们互相得意地对望一眼。以至我现在在外求学,父亲常寄他发表的文章给我以示挑衅。
我是暑假到家才知道父亲原来已经病重卧床多日。父亲见我劈头就是:“这半年读了什么书?稿件全部拿出来!”我一边打开包摸出厚厚的一沓稿件递给他,一边说:“凶啥子凶!你现在这个样子还能打赢我?”父亲说:“来嘛!你还嫩得很!我当年练举重的时候……”母亲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血压计,笑了。
我端着可口的午饭坐在父亲的床边,父亲趁母亲不在悄悄地对我说:“我吃口辣椒。”我用勺子把盘子里的辣椒舀出来,扔掉,盛起一个嫩肉丸子塞到父亲的嘴里,说:“你也有今天!”
我和父亲的战争_关于父亲的作文2000字相关内容
为了表面的国家威信掩盖过去是可耻的,能够正面接受和总结过去的教训,才算得上一个正常的乃至值得骄傲的国家无论对中国还是日本,8月15日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72年前的这一天,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在伴着电波杂音播出的《终战诏书》中,却并…
1805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之后,法国和俄国之间也发生了战争。可是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把已有身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的父亲及妹妹玛丽娅之后,就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经过漫长的等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于在我国缓缓落下帷幕,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人身先士卒冒着巨大的风险奋战在第一线,有人挺身而出,主动奔赴疫情重灾区。还有人,少年热诚,辗转多国筹集抗疫物资寄回祖国,而这些人里大部…
今天是星期三,班主任郑老师答应我们晚托班带我们出去活动,可就在我们活动的期间,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次,我们正在和五(1)班进行足球比赛,小姚中场抢断,传球给我,我大脚开到前场,小林拿到球后大力攻门,球虽然被守门员扑出,但后卫却被小林的攻…
远处还是那抹蒙着炮灰的残阳,焦黑的树干上挂着残碎的士兵们的肢体,我此刻正和豪金斯少尉躺在战壕中,耳边炮弹声时不时炸响,我却早因耳鸣而麻木了。我的脑袋里也一片混乱,循着声音将脑袋歪向了身边的少尉,发现黏糊糊的液体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伸手抹了一把…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中国的湖北武汉武汉爆发,一枪打响……在中国抗击疫情初期,疫情快速蔓延,物资极度紧缺。令人暖心的是,世界将善意带到了中国,多个国家向中国捐赠抗疫物资。意大利将2吨政府援助医用物资运抵北京,日本向中国捐赠了100万只口罩、…
陈鑫八年的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给中国军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他们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是华夏儿女历史上一段血与泪的岁月,这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不管是扑向枪眼的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宁死不屈的刘胡兰,还是少年参军的张嘎…
战争与和平好像无法交融,又好像一直交错在我们的生活。我们能说当今世界很和平吗?不,我们能说我们处于战争时境吗?不,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将我的思维又代入了西方国家的作为。是的,一谈到西方,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贵族,那群进行着复杂但又高…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1805年,拿破仑集结军队继续向西挺进。俄国受到了威胁,遂与奥地利签订…
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外国名著《战争与和平》。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十八世纪拿破仑执政并入侵欧洲的事情。故事以宴会前后人物的一系列对话,描绘出当时俄国的处境。并在宴会上介绍了大大小小的人物,如宾艾尔、爱娜?沙…
“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前言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在战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