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的作文,描写怎样的作文

怎样写好写景作文_优秀写作指导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6

中学生写景作文写作指导:天下的景或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水波粼粼……那么,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的是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传说宋代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冒着似火的骄阳,全神贯注地看着一片竹子,脸晒得通红,衣服被汗水湿透,但他好像是毫无知觉一样。不知何时乌云盖住了山头,随后狂风大作,文与可撩起袍襟,迎着咆哮的狂风,攀登到山顶,继续观察狂风吹乱的竹林。突然一声雷鸣顷刻大雨如注,竹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又吸引了他。他不顾雨急路滑,向竹林跑去,心神完全溶于了竹的海洋。由于文与可彻底地了解了竹子,因而才能画出最出众、最富有特点的竹子。

作文指导:中学生怎样多读多写

更新时间:2024-05-10 21:18

【情景】

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爱读课外书并且读了不少的同学请举手。”只见举起了一片小树林。老师又问:“读了不少书作文又写得好的同学请举手。”小树林顿时倒了一大半。嘎嘎就是倒下去的一个。这也一直是嘎嘎的一个困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的书,作文还是没有话说呢?

【建议】

人们常讲,要想把作文写好,一定要多读书。“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读书下了苦功的人,作文便很容易长进。但是,有一些同学,书读得不少,作文却写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读书不得法,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多读而不善写的同学,大致有如下缺点:第一,读书没有在消化理解上下功夫。读书不仅要涉猎广泛,更重要的是把书读熟、读透,要消化。

读书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学,大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本书、一篇文章看完,“好啊好啊”赞不绝口,可是你要问他好在哪里,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样囫囵吞枣地读书,连文义都没有理解,又怎么能吸收到书中的营养,有益于作文呢?

读书要注意消化。我们读一本书、看一篇文章,不仅要搞清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尤其是一些短小的好文章,我们要

仔细琢磨,认真分析,看看作者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选择了哪些典型材料,用什么样的词表达思想内容的。

文章怎样开头才能引人入胜

更新时间:2024-05-10 01:50

文章怎样开头才能引人入胜

文章怎样开头才算好?开头能抓住题目并紧扣中心、不落俗套、引人入胜就是好。下面介绍几种能引人入胜的开头方法。

"设置疑团"法

例如《妈妈变啦》:一阵熟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是妈妈回来了。我和弟弟兴冲冲地迎了上去。怎么啦,妈妈一反往常,理也不理我们俩。愁云满脸,默默地放下提包就直往卧室走去。

又如《我给爸爸打个分》:人人都有爸爸。要是有人问我:"你的爸爸怎么样?"我只能皱皱眉头叹口气。要是让我像老师批改作业那样,给爸爸打个分,那准会先打个"×",再写上"不及格"三个字。

这两篇文章的开头新颖别致,用布下疑团的方法来烘托气氛。为什么"妈妈一反往常"?"我"为什么要给"爸爸"打个"不及格"?在读者心里留下了悬念,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愿望。

"提问题"法

例如《小猴吃"虱子"》:小猴为什么吃虱子?不要以为我在胡思乱想,这个奇怪的问题,是由一枚《给猴妈妈抓虱》的邮票引起的。

又如《大姐"三怪"》:我的大姐邵翠红,她有"三怪",哪"三怪"呢?

以上两篇文章的开头,都提出了非常有趣的问题:"小猴为什么吃虱子?""大姐有哪'三怪'呢?"这样就吸引读者急于读下文。

"展示矛盾"法

怎样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_细致刻画捕捉细节

更新时间:2024-05-10 23:14

运用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所谓细节,是指所记人、事、景中的细枝末节,如人物细致的神态、生活中细小的事件、环境中细小的事物等等。《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指头,示意家人将油灯的灯芯由两根改为一根,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着人物画廊中的又一个吝啬鬼的典型。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穷困潦倒的孔乙己一时得意,“排出”九文大钱,写出了他的可笑。阿Q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押,阿Q不会写字,就用画圈代替:“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就在这“画圈”中糊里糊涂结束了自己生命。捕捉生活中真实而典型的“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就能使人物个性在举手投足之间闪闪发光,就会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具体感人。

怎样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_不断追问凸现特征

更新时间:2024-04-01 21:37

写文章时,边写边问自己有关人和事“怎么样了”,抓住引起人物和事件变化的前因后果,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追问清楚。俄国作家陀思妥夫斯基曾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他认为这话不够具体,应改为:“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为何要这样改呢?因为它具体形象地回答了:从哪里落的?怎样落的?落地后的响声、动态怎样?同理,如果我们写“夕阳西下”,这样来追问:夕阳依着什么落下去的?怎样落的?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就可以写成:“红彤彤的太阳,紧贴着崇山峻岭,一步三回头,慢慢下坠,万道余晖撒满大地。爷爷的白胡子变成金胡子了,房子的百墙变成红的了,柳树的枝条变成黄的了。”“夕阳西下”这一情景就更具体,更形象,更有色彩和气势了。写一次活动,也可以边写边问:活动地点在哪里?天气、环境怎样?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干得怎样?谁表现得最好?为什么最好,到底是怎样干的?干的结果如何?这样一步步追问,就能具体地追出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和重点景物的形状、颜色、动态、声音、气味。

怎样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_善于观察绘形传神

更新时间:2023-02-07 14:42

中考作文大多是记叙文,不少考生的作文在中心材料和思路结构方面都很不错,可是写人叙事只是概括地表达,给阅卷老师留下的只有事情的大概,具体的信息就无从知晓了。内容具体形象,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体形象地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才能强烈地感染读者。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呢?

善于观察绘形传神

话题作文怎样“找米下锅”之话题作文与生活

更新时间:2024-05-02 02:53

话题作文怎样“找米下锅”之话题作文与生活

话题作文重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意识。但我们许多同学,每当写到话题作文时就犯愁:或者咬碎笔头,就是无话可说;或者勉强写之,常常是开了头,就煞了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恼呢?关键是“无米下锅”。

因此,应首先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好比做米饭,有米才能做出米饭来,所以米是做饭的关键。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什么地方找“米”呢?散文大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即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装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秦牧是对作家创作提出的要求,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话题作文写作。其实,这三个仓库实际上就是两个大仓库,一是直接生活仓库;二是间接生活仓库。说到底也可以说是只有一个仓库,因为书本上的材料原本也是来自生活,在书本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和加工也源于生活。所以,正如我们常说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可能有一些同学会说,我不也天天处在生活中,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可以用来写作的“米”呢?

怎样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_如何写好中考作文

更新时间:2023-02-07 14:41

怎样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_如何写好中考作文

中考作文大多是记叙文,不少考生的作文在中心材料和思路结构方面都很不错,可是写人叙事只是概括地表达,给阅卷老师留下的只有事情的大概,具体的信息就无从知晓了。内容具体形象,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体形象地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才能强烈地感染读者。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呢?

1、善于观察绘形传神

怎样让文章语言“活”起来:语言要幽默,求艺术性

更新时间:2023-02-07 14:41

文章中稍稍闪出那么一点“不正经”,即幽默语,能为文章增添不尽的趣味,能给读者留下不尽的回味。例如:“我认真地查找了几遍,算了,换一双吧!我跳下床,套上鞋,这才发现,是鞋子私藏了袜子。”该镜头展示了“乱中找袜”的情景,“私藏了袜子”,风趣中平添着一份诙谐,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气息,人物特点鲜明。真可谓“庄谐之间,个性尽显!”有许多同学很喜欢流行歌曲,对不少的流行歌词能烂熟于心,在文章中巧妙借用,一定会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一同学写《家》是这样开头的:“‘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今天的化学测验我却得到了全班最高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仿佛得到了一种最高荣誉。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有一种冲动,我突然奇怪地渴望能听到别人的掌声。就像苦咖啡,苦中有甜,最美的滋味。”“‘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这句十分别致,看似破空而来,细细品位,一波三折,味道很足,很有咬劲,它不仅奠定了全文的矛盾而又渴望的感情基调,也暗示了下面的行文脉络。写作中一旦找到这种巧妙的起始句,下面就轻舟顺流而下,写起来得心应手了。

当然,要文章语言“活”起来,除熟练掌握以上要点之外,你还要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如鲜活生动,令人爱不释手!

怎样让文章语言“活”起来:语言要生动,求形象性

更新时间:2023-02-07 14:41

重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常常能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比如,“目送着小明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他越来越高大起来。”一句巧用双关,“高大”隐含着形象、品质高大,耐人寻味,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有时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一些口语和俗语,也能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又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我平时一本正经,闷声不响,其实当没有旁人时,我就‘原形毕露’,玩性大发。”句中妙用俗语“原形毕露”,增强了说服力。有时在文章中适当使用修饰语(即选用拟声词、摹状词、色彩词、数量词、形容词),让画面充满立体感,也可使文章烨然生辉。前苏联作家陀思耶夫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这个句子显得呆板,不形象,应写成“有个小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你瞧,改后的句子灵活运用了动词“滚”“跳”、拟声词“丁丁当当”,多么具有动感,使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得到了调动,印象更加深刻了。此外,在文中,如果能灵活运用排比等句式,可使文句如行云流水,文势跌宕起伏。比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一学生这样写道:亲情是一封家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亲情是一句问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亲情是一个眼神,“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该例中,小作者围绕“亲情”,一连引用了三句诗,文章因为诗的引用,意蕴丰厚,很好地阐发了“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