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傅雷的作文,描写傅雷的作文

家是永远的牵挂-《傅雷家书》有感65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18

在《傅雷家书》中,我不仅看见属于一个父亲对孩的严厉的教导,还看到游离于信纸中的丝丝铁汉柔情。游子离家远了,父母不想让他忘记他还有个家,在遥远世界的另一头,在他的祖国——中国之中。

傅雷夫妇在书信中都有提到让傅聪多练中文,多看古书,多写文章,多悟诗词,这是希望他勿忘深邃优美的中华传统,谓之:心有“国家”。信中还多次提出两人对傅聪的思念和关怀,让离开太久的孩子不和家人产生隔膜,不忘亲朋好友。谓之:心存“小家”。

无疑傅雷夫妇都很在意“游子之家”,的确游子游于四海,但心中必须有家。李白浪子,无羁无绊,但总有“低头思故乡”的情愁,因为家毕竟是他心中的一种寄托,一份依靠。在外总会有风雨交夹,也有不少的阳光明媚,只有心中有家,才有了力量,才能会遇见最初的样子,遇见最初的美好。

生活中就是如此,当少年从小学到中学,最后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很多的东西都会改变,唯有不变的是他离开是身后的家、是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房间,而这些也正那游子在外一人逆风而行,在社会或是学校中不被打败的力量,他们知道在那个地方一一家中还有人在望着他、盼着他、鼓励着他、支持着他。

礼者,敬人也-读《傅雷家书》有感65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18

《春秋》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仪对于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要的。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是十分注重礼仪的。在家书中,他告诉傅聪,做客时要将大衣与围巾一同脱去,吃饭时刀叉不可发出响声,演奏完毕要面带微笑向观众鞠躬。这些礼仪的小细节,有时藏在一封信末尾,有时也独立成段,甚至独立为一封信。即使有些读者认为傅雷管的实在太多了,方方面面都在限制傅聪,但我认为,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知道了许多有关中西方的礼仪文化,自然也看重孩子们的教养。

《红楼梦》第54回描写了除夕贾府众人聚餐的场景,贾珍与贾连为众人斟酒时,先给客人,再给贾母等长辈,最后才是姐姐、妹妹们。贾珍捧杯,贾连捧壶,由尊往卑,次序丝毫不乱。贾府是大家,人丁兴旺,佣仆众多,自然也十分在意礼节。其实中华文化自古便如此。《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的篇章。从今天往古代回望,总觉得以前的人们都是举止得体,有礼有节,中国也当然担得起“礼仪之邦”的称号。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们守礼节就是为了让别人感到十分舒适、和谐亲近但又有距离。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代表了一个文明的诞生。在那之前,是经过礼仪的洗礼,人们才从猿人走向人类。一个民族有了礼,这就是一个文明诞生的起源。

傅雷的教子之道-记叙作文450字

更新时间:2024-05-14 10:46

“如山无言,如水细腻”,这是他对孩子的爱,“成人正直,成事不惊”,这是她的教子之道。他对孩子的教育同中国许多家长一样严格郑重,他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危险,但他却成功了。其实细细品读“家书”不难发现的是,傅雷的教育的确引人深思。在成龙变凤的基础上,傅雷认为更重要的是成人——爱国、正直,有一颗赤子之心只是基础,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必定会经历生活的打磨,而面对这一切的人生态度应当是平静,在挫折中成长,而不是不断的被挫折打倒,对于人人追捧的金钱,傳雷兼承着一种中立的状态,他认为,人不应该做金钱的奴隶,也应该有切实的经济保障,简而言之,就是让金服务于人,在成人之后,成才变的尤为重要了,傅雷认为对待艺术应有一颗赤子之心,对艺术能够更深层次的体会,而不只看到表面,他经常希望孩子能够把东西方文化融进艺术之中,让艺术生动活跃起来,其次,艺术氛围也十分重要,傅雷对此没有含糊,将傅聪送到大师身边后,又去波兰学习,因此傅雷“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傅雷,注重素质培养和人格教育,才能使傅聪拥有如此优秀的人生,但傅雷的教育终究是傅雷的教育,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因材施教,傅雷的教育可以模仿,但不可照搬。

父爱-读《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07:03

母亲的爱犹如人生道路上的伞,于孩子遮风挡雨,而父亲的爱总是无私的,是指引孩子走上正轨路的明灯。傅雷家书----记叙了从1954年到1966年,父亲傅雷与傅聪来往的书信,感人生动。

“很想你”“你总是飘忽不定,写了信,也不知你能不能收到”……一句句字里行间吐露了父母与儿子之间,虽相隔遥远,但仍怀恋彼此,人生总有重重困难,会有很多事情感到不如意,傅雷与儿子傅聪,在信里聊到艺术,聊到生活,聊到社会,聊到国家。

傅雷曾经说过“长篇累牍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对手;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多么真挚的话语,傅雷将他的希望和培养寄托在了这封信上面,家书中,浓浓的亲情,使我明白了许多,更清楚了很多。

傅雷是一个极其细微的父亲,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儿子的关心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傅雷很爱他的儿子,但却不是像大多数家庭的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那样子的,而是细心培养儿子,无时无刻不告诉他要时刻想着国家,爱着国家。

读《傅雷家书》有感-记叙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4 16:35

《傅雷家书》是一本令我深受感动的书。在信中我看到了傅雷夫妇 对儿子深深的爱,此时,我仿佛看到我的父母平日里地我的关爱。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傅雷先生深深爱子之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造诣上。

傅雷所写的每一封信都非常认真,绝无敷衍了事,这让我看到了傅雷对儿子深沉的爱。傅雷在信中提到生活、艺术、情感、情绪等方面。如他在信中说道:“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的缩影与结晶吗?”他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一样坚强、乐观、宠辱不惊,能用客观的立场分析所面对的一切。在生活中傅雷既担着“朋友”“亲人”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在信中他将傅聪写别字,签名错误都一一改正,示范,对傅聪将手放在兜里这样不好的习惯加以提醒……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天下所有父母更都是如此。石铁生因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双腿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他的情绪也日益暴躁,而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反而在生活中给他更多无微不至的关爱。渐渐的石铁生对生活有了希望,不再颓废。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的爱可以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看法,点燃对生活的希望。

关爱、陪伴、理解,这是傅雷夫妇对自己孩子的爱,更是每位家长、每位教育者应对孩子、学生的爱。

傅雷家书-记叙文55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06:5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我在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叫《傅雷家书》,它的作者是傅雷。

《傅雷家书》被称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的名著,作者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傳雷家书》于一九八一年正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傅雷先生对人生、艺术、文学鞭辟入里的侃侃而谈,让我们能近距离接触傅雷先生贯穿一生的独立自由的人格,感受他真诚、高尚的爱国精神和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形象。

在家信中,傅雷或指导傅聪的音乐和生活,或评论中西方的古今音乐作家作品,或抒发自己对中国古诗词的感悟,或谈论当时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或追述中国石刻画的来源.....

读《傅雷家书》有感4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06:51

读《傅雷家书》有感400字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读《傅雷家书》有感4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4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06:51

傅雷家书读后感400字

翻开《傅雷家书》浓浓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傅聪出国在外,父母的一封封家书表达出对他的学习生活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对他的引导教育。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家书合理的教育中隐藏着深深的爱。傅雷多次与傅聪交流音乐上的技巧,为他点名方向,还不断要求他拥有高尚的思想,顽强的精神。在经济上给傅聪合理规划,使在国外的傅聪并没有坠入寂寞的深渊,对学习生活手忙脚乱,而是井井有条,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幸福。

傅雷如此重视教育孩子,以至于卧病在床也不忘写家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教育自古以来都是大事,而现在不少父母忽略教育,一味地溺爱孩子,认为足够的金钱让他们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是对他们的爱。傅雷在儿子出国时没有塞给他大把大把的钞票,而是给予他经济上的建议,做出合理的规划,每月将所有花费记下来与月初的打算对比,然后做出下个月的打算。这让傅聪获得了比金钱还要珍贵的东西——合理支配金钱或时间。在21世纪,金钱已经贬值,更不能满足精神世界,而最值钱的就是教育,合理的教育让儿女受益终生,并非一时之乐。

傅雷夫妇会为傅聪的离别难过的茶不思饭不想,也会因为“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傅聪的第三名的成绩欣喜若狂但不忘上进。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550字

更新时间:2025-06-29 01:33

“家是一个温暖的词,它让灵魂有了归宿。读完《傅雷家书》,让我体会到这一封封书信,便是温暖与教诲的代名词吧!

这种“傅爱”,是十几年来上自一封书信的谆谆教诲,是对子严格要求教他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子之情……

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到哪里去发泄呢?我们不来安慰你,谁来安慰你呢?”他仿佛在告诉儿子:心中的苦闷应该向父母倾诉,父母永远是你最温暖的港湾。他又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和***妈老想着你二三岁的故事——这一类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却又不敢说。”孩子无论在哪里,都是父母最大的牵挂。

他也在浓浓的爱子之情下,不忘告诉儿子做人的道理。在钢琴比赛中,傅聪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骄傲的同时,也告诉儿子面对鲜花和掌声,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不仅如此,他也谈了自己对时间、轻重的安排、看法与要在挫折中百折不挠的道理……这些话语也更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关心。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以前学过的课文:朱自清的父亲即使对他的关心日益减少,可当他看到父亲蹒跚的背影,也依旧是泪流满面;史铁生的母亲即使重病在身,却依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疼爱儿子,带他去看一次菊花……细想起来,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即使用严厉去掩饰温情,将期盼倾注在孩子身上,哪怕被记恨也依然如故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傅雷家书》读后感_暑假读后感5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6 07:1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自古就是人们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书信往往可以把嘴上说不出来的话更好的流露。《傅雷家书》就是这个例子。

《傅雷家书》摘编了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的读物,充满了父爱。

傅雷老先生曾说过,他给儿子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年轻人的思想,三、训练傅聪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看了这本书,就似看到了傅雷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国家、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我从书中读懂了很多。比如“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当我遇到困难时,看了这句话,会马上斗志昂扬。读了“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使我明白无论得失成败,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就足够了。读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让我明白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

有一段话一直令我有无限感慨:“其实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完美不一定全是好事,有块镜子的碎片一直想寻找另外几块碎片,由于有棱角,他走得慢,欣赏了许多美景,但当他找到其他碎片,圆镜子太完美了,但他们看不到风景了。

《傅雷家书》虽是父母与孩子普通的书信,但却影响了很多人,它是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