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吾歌-八年级记叙文1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0

我的心里有两首歌,一首平和,一首激昂。——题记

很多年以后都忘不掉去三八线那一天,天阴沉沉的,雨打车窗,雾湿而不快。在此之前,我对这 场战争的印象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子,仅知道是朝鲜和韩国的战争,中国和美国也分别参与,最终打得平手,以此为界,朝鲜叫朝韩战争,而韩国,叫韩朝战争。

当车快驶进景区时,两边便有高高铁丝网围护,铁网之外,依稀可见得有面目狰狞的警示牌散落路旁,导游介绍,这便是当年战争的“后遗症” ——随处埋下的地雷,直到现在,还有人因误踏而 被炸死。而在远方,烟雾朦胧间,梯田拾阶而上,有老农箬笠蓑衣,一派祥和,仿佛地狱天堂亦不过一 路之间。

后来我们穿过瞭望台和瞭望塔,穿过望拜台、自由桥,前者依旧有士兵驻守,戒备森严,后者彩带飘扬,满怀思念。这让我们意识到,这里并非仅仅是历史遗迹,它对人们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也难以消融,无论是暴烈地对立,还是温柔地守候,这都是它矛盾的现状。

接着我们来到地道——战争期间亦有许许多多大同小异的地道,这是保存最完好、开发得最好的一条,即便如此,也要戴上头盔和探照灯,彼此搀扶,小心翼翼,耳畔还时常传来有人因滑倒而发出的轻微呼痛——地道既黑且湿,雨水涟涟,滴漏而下。地道尽头却被封锁,隔着几道玻璃,便是朝鲜,依稀见得有人荷枪实弹,来回走动。

返回后便是电影院,循环播放着纪录片,讲述战争的大概和细节,字幕亦有中文,图片里有无助的妇女,迷惘的战士,残肢断臂,伏尸千万,他们有着相同的神情和相似的面貌,甚至连血液也曾有近乎一致的温度,并且都在缓慢冷却。尾声是一首歌,舒缓,悲切,感人,迫我回想一路风景:路旁埋下的地雷,雨中走动的战士,地道尽头黑洞洞的枪口,片子里死去或正在死去的人们……这是同一个民族的自相残杀,我听到黑暗中有饮泣的声音,一定有人和我在这里产生了共鸣。以往听老人说,但愿没有战争,都以为不过一句空言,只有到这里走过看过以往的疼痛和如今的伤痕,才会明了,这是怎样沉重的愿望。

从影院出来,我亦是怔怔,天却意外的晴朗,草意外的绿,有孩童在雕塑缝隙间微笑,忽而就想起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

往日兵燹之地,今朝绿草如茵。

回来后依然经常想起那首片尾曲,在大脑深处回荡,无法哼唱,无法记录,却一直回荡。尽管我对此曲一无所知,可我知道她一定在歌颂和平,演唱者定是一位母亲,一个赤子,午夜梦回,竟也莫名其妙地泪流满面,如斯广博,如斯悲壮,如斯深沉,如斯慈悲,其中必有生命的重量和和平的渴望。

后来我才知道,这场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其中包括几十万我们的同胞,同胞中还包括了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托尔斯泰仿佛说过,没有哪个父母是希望战争的,可作为一个国民,我们必有不同的选择。

我曾两次去南京,第二次去时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地域和血统的相近,使我感到更难过,也更悲伤。馆前是各种各样的雕塑,身体扭曲,神态痛苦;馆内有一幅幅照片,黑白色的,老人孩子妇女,残杀屠戮分尸,不堪入目。我想若把照片染上色彩,黑发红唇黄肤,这是与我们一般的颜色,却有着白眼鲜血断肢,这是与死人一般的颜色,这又是怎样的触目惊心。馆内还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和照片,活着的样子或死去的遗容,身居庙堂或又是草莽英雄。馆内有时会放《义勇军进行曲》,尽管这是一首生下来便耳熟能详的歌,可到这一刻我的敬畏之心才更加深刻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曲调激昂,毫无悲切之感,却偏偏带了点视死如归的意味,感染自己,动容别人。

我想起北京万里长城上早已熄灭的烽火,南京雨花台里满载历史的浮雕,武汉红楼上当年共商国是的房间,山东台儿庄曾经血染的荷池,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里惊心动魄的模拟场面……很多故地都已物是人非,旧貌新颜,可有些东西未曾改变,如同《义勇军进行曲》般永远流传,从未枯竭。

我想,从汉武帝时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近代秋瑾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再到如今我们脱口而出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从古代的九州烽火,一片丹心,到后来的枪林弹雨,以死相拼,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每一次胜利都是惨胜,可我们能不用惨换来胜吗?“日军在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万以上。”既然战亦死,降亦死,死国可乎?谁又是愿作奴隶的人们?古是,今亦是,抗日战争是,抗美援朝亦是。

以后的每一次升旗仪式,我都不再随意散漫,因为这是我们铭记历史、思考历史的方式,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魂魄。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另一种平和的声音相配,在我心中轻轻地响起。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死亡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渺小呀,谁能拒绝战争,拒绝铁骑将山河踏碎,拒绝同胞在眼前死去,拒绝屈辱的历史?谁又不希望和平,希望人类生生世世相亲相爱,希望哪里都是世外桃源,希望每个人都有喜乐安平的一生?可这的确不是一个人用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学会担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与他人和平共处,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什么。所谓成长,不过是懂得担当;所谓担当,不过是守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我想,这世间必有很多大写的人,如同擎天柱般顶天立地地站着,撑起一片蓝天,我仿佛也在刹那间拔高,迅速成长,和他们一起,担负着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责任:作为一个人的铮铮傲骨,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世界的和平安定。

这便是我的担当,我的声音。

清平,吾歌。

清平吾歌-八年级记叙文1900字相关内容

读《红岩》有感-记叙文1000字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读《红岩》有感乌云密布,空气闷热,风在耳边呼呼作响,这是暴风雨的征兆。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随着闪烁的白光而来的,是雷。那雷声,如万马奔腾,又如潜龙怒吼。此时,我正坐在窗前,一遍遍抚摸着《红…

多想一直拥抱你-记叙文1000字

当你抬起头,望望天空,除却白云,飞过的鸟儿,空荡的天空中,是否映照着你的影子?不要分散注意力,仔细看,除了你,在你身后好像还有一个人。在一次次的落笔提笔,一次次的抬头低头之中,我们一步步走向自己所向往的那里,有个人好像一直在自己身后。是时候…

读《普通教育学》有感-记叙文1000字

《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 这一部教育理论著作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能像赫尔巴特那样对学校教育实践有如此直接、如此广泛、如此巨大、如此久…

诗意的栖居-记叙文1000字

我没有经历过太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旅游于我而言近乎一种奢侈。更多的时候,我是坐在火车上,从此城市开往彼城市,此岸彼岸的花朵从容盛开,可我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匆匆地只能作过客。更何况,我厌恶那些彪炳名胜字眼的风景,它们是威严,是财大气粗,太…

心怀感恩,拥抱星辰-记叙文800字

我不知道一颗种子是否感恩阳光、雨露和土壤,但我知道种子在经过埋葬以后开出了希望的花朵,将果实回馈给大地。我曾被生活的荆棘刺伤,也被惨淡的愁云蒙住过远望的双眼。我遭遇了许多人无法想象的事情,而且我还患着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发育性协调障碍。有太…

迷离的夜-记叙文1000字

从未有过这样迷离的夜。走在繁华的风灯里,星星点点,迷迷朦朦,阑珊得有些倦意。这萧瑟的风,把人影吹落在尘土里,把枯叶吹落在深秋里,我不知道风向哪吹?但是却吹走我的记忆,吹散我所有的梦境,也吹落绚烂的烟火。我喜欢风,喜欢被它轻拂面庞的清淡气息,…

如果你被孤立,不用急着追求合群-记叙文800字

人并非生来都合群,总有一些人被孤立,甚至被歧视和嘲笑。我的过去就是如此。在许多人试图用发型,衣着言语等方式标新立异、凸显个性的时候,我却活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只是卑微地不让自己有什么个性显露出来,不让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因为我本就…

读《热闹人间 半满生活》有感-记叙文1200字

提起梁实秋先生,读者心头所涌起的仰慕之情无需多言。先生被誉为“华语散文一代宗师”,更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民国段子手。他的作品笔调世故却不圆滑,稳健却不死板。常常于寻常处见崎岖,戏谑间带批判。喜爱他的读者,更是戏称他为“行走在人间的吐槽机”。喜欢…

读《考试脑科学》有感-记叙文1300字

作者是一个脑科学的博士,他被称作“海马体博士”,因为他专门以海马体为研究对象。他在这本书里非常轻松、幽默地给我们讲解了大脑的结构。学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理解了应该怎么样使用我的大脑。乱来是不行的,一定有它的规律。符合这个规律,才能够找到相…

挂在枝头的想念-记叙文1400字

轻风拂过,绛紫色的铃铛随着摇曳的树枝晃动起来,就像当初那个女孩在我身前抖了抖衣摆,“叮叮当当……”一响,就是一年。说起来,还真有些对不起她。与她分离后的半年,每每回忆,心中都泛起苦涩,如花瓣萎了边儿,锐箭失了魂魄……她那虔诚的目光,深深刺穿…

开窗-记叙文1100字

初次坐上轮椅,安小米几乎是被人架着上去的,心里空落落地直发慌,短短的一个星期内,自己竟从又蹦又跳的健康人变成了坐在轮椅上的残废!似的,残废!什么残疾人?那都是别人叫得好听的!说难听点,就是残废!安小米彻底地明白“世事多变化”这句话的含义,她…

读《活着》有感-记叙文1000字

一本《活着》陪伴了我整个冬天,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亦或透露出的悲凉凄惨都使我难忘许久,是啊,“外人看来是悲剧,可当事人只拿它当一段人生。”《活着》反映了在大时代背景之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