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里有两首歌,一首平和,一首激昂。——题记
很多年以后都忘不掉去三八线那一天,天阴沉沉的,雨打车窗,雾湿而不快。在此之前,我对这 场战争的印象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子,仅知道是朝鲜和韩国的战争,中国和美国也分别参与,最终打得平手,以此为界,朝鲜叫朝韩战争,而韩国,叫韩朝战争。
当车快驶进景区时,两边便有高高铁丝网围护,铁网之外,依稀可见得有面目狰狞的警示牌散落路旁,导游介绍,这便是当年战争的“后遗症” ——随处埋下的地雷,直到现在,还有人因误踏而 被炸死。而在远方,烟雾朦胧间,梯田拾阶而上,有老农箬笠蓑衣,一派祥和,仿佛地狱天堂亦不过一 路之间。
后来我们穿过瞭望台和瞭望塔,穿过望拜台、自由桥,前者依旧有士兵驻守,戒备森严,后者彩带飘扬,满怀思念。这让我们意识到,这里并非仅仅是历史遗迹,它对人们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也难以消融,无论是暴烈地对立,还是温柔地守候,这都是它矛盾的现状。
接着我们来到地道——战争期间亦有许许多多大同小异的地道,这是保存最完好、开发得最好的一条,即便如此,也要戴上头盔和探照灯,彼此搀扶,小心翼翼,耳畔还时常传来有人因滑倒而发出的轻微呼痛——地道既黑且湿,雨水涟涟,滴漏而下。地道尽头却被封锁,隔着几道玻璃,便是朝鲜,依稀见得有人荷枪实弹,来回走动。
返回后便是电影院,循环播放着纪录片,讲述战争的大概和细节,字幕亦有中文,图片里有无助的妇女,迷惘的战士,残肢断臂,伏尸千万,他们有着相同的神情和相似的面貌,甚至连血液也曾有近乎一致的温度,并且都在缓慢冷却。尾声是一首歌,舒缓,悲切,感人,迫我回想一路风景:路旁埋下的地雷,雨中走动的战士,地道尽头黑洞洞的枪口,片子里死去或正在死去的人们……这是同一个民族的自相残杀,我听到黑暗中有饮泣的声音,一定有人和我在这里产生了共鸣。以往听老人说,但愿没有战争,都以为不过一句空言,只有到这里走过看过以往的疼痛和如今的伤痕,才会明了,这是怎样沉重的愿望。
从影院出来,我亦是怔怔,天却意外的晴朗,草意外的绿,有孩童在雕塑缝隙间微笑,忽而就想起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
往日兵燹之地,今朝绿草如茵。
回来后依然经常想起那首片尾曲,在大脑深处回荡,无法哼唱,无法记录,却一直回荡。尽管我对此曲一无所知,可我知道她一定在歌颂和平,演唱者定是一位母亲,一个赤子,午夜梦回,竟也莫名其妙地泪流满面,如斯广博,如斯悲壮,如斯深沉,如斯慈悲,其中必有生命的重量和和平的渴望。
后来我才知道,这场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其中包括几十万我们的同胞,同胞中还包括了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托尔斯泰仿佛说过,没有哪个父母是希望战争的,可作为一个国民,我们必有不同的选择。
我曾两次去南京,第二次去时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地域和血统的相近,使我感到更难过,也更悲伤。馆前是各种各样的雕塑,身体扭曲,神态痛苦;馆内有一幅幅照片,黑白色的,老人孩子妇女,残杀屠戮分尸,不堪入目。我想若把照片染上色彩,黑发红唇黄肤,这是与我们一般的颜色,却有着白眼鲜血断肢,这是与死人一般的颜色,这又是怎样的触目惊心。馆内还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和照片,活着的样子或死去的遗容,身居庙堂或又是草莽英雄。馆内有时会放《义勇军进行曲》,尽管这是一首生下来便耳熟能详的歌,可到这一刻我的敬畏之心才更加深刻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曲调激昂,毫无悲切之感,却偏偏带了点视死如归的意味,感染自己,动容别人。
我想起北京万里长城上早已熄灭的烽火,南京雨花台里满载历史的浮雕,武汉红楼上当年共商国是的房间,山东台儿庄曾经血染的荷池,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里惊心动魄的模拟场面……很多故地都已物是人非,旧貌新颜,可有些东西未曾改变,如同《义勇军进行曲》般永远流传,从未枯竭。
我想,从汉武帝时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近代秋瑾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再到如今我们脱口而出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从古代的九州烽火,一片丹心,到后来的枪林弹雨,以死相拼,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每一次胜利都是惨胜,可我们能不用惨换来胜吗?“日军在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万以上。”既然战亦死,降亦死,死国可乎?谁又是愿作奴隶的人们?古是,今亦是,抗日战争是,抗美援朝亦是。
以后的每一次升旗仪式,我都不再随意散漫,因为这是我们铭记历史、思考历史的方式,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魂魄。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另一种平和的声音相配,在我心中轻轻地响起。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死亡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渺小呀,谁能拒绝战争,拒绝铁骑将山河踏碎,拒绝同胞在眼前死去,拒绝屈辱的历史?谁又不希望和平,希望人类生生世世相亲相爱,希望哪里都是世外桃源,希望每个人都有喜乐安平的一生?可这的确不是一个人用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学会担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与他人和平共处,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什么。所谓成长,不过是懂得担当;所谓担当,不过是守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我想,这世间必有很多大写的人,如同擎天柱般顶天立地地站着,撑起一片蓝天,我仿佛也在刹那间拔高,迅速成长,和他们一起,担负着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责任:作为一个人的铮铮傲骨,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世界的和平安定。
这便是我的担当,我的声音。
清平,吾歌。
清平吾歌-八年级记叙文1900字相关内容
“她也不容易啊,打击那么大,生活也过得不好……”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听见听见爸爸妈妈谈论曾祖母。印象中,曾祖母总是终年卧床,偶尔在半夜惊醒,哭天喊地嚷嚷着有人要来杀她——自从曾祖父去世后,曾祖母就患了“阿兹海默症”。那以后,爱唱歌,会烙甜饼,…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选择,有的很快乐,有的很轻松,有的很悲伤,而我却在作文班上做了一次很艰难的选择。上课了,老师要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最亲的五个人,其中要带上自己,我想了想写上了我、爸爸、妈妈、弟弟和姨妈。他们是我最重要的人,我必须带上。不一…
我从不轻信大人的话。圣诞节前一天的晚上,我隐约感觉背后有东西在蠕动,眯着眼睛看却发现是妹妹,她拎着一袋糖果,装进我的圣诞袜里,便又睡去了,第二天问哪来的礼物,她却不肯承认。说不定她是被圣诞老人附身了。大人却都不相信我,说一个这么大的姑娘了,…
爱,是一盏灯。一盏黑暗中点亮前行道路的灯。爱,是一本书,里面富含着丰富的感情书。爱,是在你失败时的鼓励,爱是春天的雨,夏天的风,秋天的果,冬日的阳。爱无处不在,爱让生活更美好。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天,我和妈妈一起在大街上,朝着家的方向走去,走…
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藏在巷子里,掩在斑驳铁门之后,也没什么挂牌,但推开门,是一片不一样的世界。让它变得这样不同的是一位老师,一个科学狂人,教育人士,摆弄航模,飞行技术纯熟,看着胖胖的呆呆的,脑子里不知道有多少想法,多少学问。这秘密花园里,…
光落在我眼底,我才发觉这是多美的邂逅。——题记母亲说了晚饭后去白居易草堂。五六点钟的庐山的天空已经有了黯淡下来的些许迹象,只是还没有几盏路灯打算延续这仅剩的晖光。如琴湖边,夕阳像摇曳的烛光在婆娑树影间晃动,余晖黯淡了望不到头的树群,紫色的玫…
缕缕清香润心,化作点点星光。——题记天真热啊!将近四十度的高温,让长沙成了巨型蒸笼,火辣辣的阳光炙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嗓子眼里似乎要冒出火来。但这丝毫减却不了我们的热情,顶着一轮烈目,就要前往橘子洲头打卡。终于,夜幕降临,夏日清凉的风给我…
爷爷是文人,自己开了一间画室,平时就画画,看报,做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画一些普普通通的画。打儿时起就看着爷爷在画室里拿着许多五彩的颜料,轻轻调试好位置,笔直地坐在椅子上,拿起画笔,不紧不慢地画着,这一画便是一整天,时常忘了吃饭,纸上的图画改了…
暖暖的微风,掠过碧绿的草坪,吹醒了一颗成熟的蒲公英,蒲公英像一把小伞飞向远方,也飞向了记忆深处那条熟悉的河流。儿时,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便把我托付给乡下的奶奶。奶奶会很多手工活:雕刻、缝纫、折纸……没过几天,我就被奶奶的心灵手巧深深吸引住了,…
“如果人生有捷径的话,那么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最好的路。”面对现实,我又常常陷入迷茫,在迷茫中徘徊着,就像驾上一叶小舟在银河中飘荡,银河中漫漫星辰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刺向自己,顿时我更加暗淡和卑微。芸芸众生,我也不过是苍茫天地间的一颗渺小的尘埃,…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4年-1877年间创作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这是一本旷世奇作,其中的许多隽语让人体味悠长,主人公安娜的悲惨命运也使我感概。记她的首次出场,是那般优雅的贵妇人,她的…
说到学问一词,我想知道目前对于学问到底该怎样理解?以前说的学问,大概只是泛指文化吧!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发现很多词语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有的甚至会失去原有的含义,而赋予它的将更是新的意义!就拿“悦己”一词来说吧!古代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