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的作文,描写如何的作文

如何使记叙文生动感人:积累动情点

更新时间:2024-04-30 18:08

所谓动情点,就是事件中能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要写出动人的文章,首先要有能打动人们思想感情的材料。材料动人,文章才有可能动人。如果题材寡情,连作者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打动读者的心呢?那么,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生动感人的素材呢?回答是肯定的。同学们虽然没有“战火分飞”的经历,也少“痛失亲人”的感受,但是像《散步》《这不是一颗流星》中所反映的那样的生活体验,同学们的生活中则是俯拾即是取之不尽的。

积累动情点,就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要留住情感的火花,就应该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摄录一些感情的神貌,主要是描述细微的感受和动情的氛围。如果能随手记录,不断积累,并经常翻阅,那么这些记录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可令文思喷涌永不枯竭。

推陈出新,指导学生写出新意_如何写出好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30 21:43

一篇文章只有写得别具一格,才有吸引力。因此,选材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弄清题目要求。题目要求是选材的主要依据,老师指导学生围绕题目要求,对素材进行严格筛选,才能写得非常出色。

2、要写出新意。好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角度新,有一定的深度。如:写一个场面的文章,不乏这样的内容:劳动场面,体育运动会场面,学习场面,繁华的街市……这些场面在写作中,有的学生写的索然无味,千篇一律。于是,我就让学生选一个最好自己经历过的,结合自己当时的感受,找出一个新奇的闪光点,着重描写,这样文章就精彩多了。

高中状物作文的写作方法_如何写好状物作文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6

状物类作文,以“物”为描述的中心和文章的线索,或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表达文章的题旨。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因此,加强状物类作文的指导,既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一、观察要有序

有序观察是写好状物类作文的基础。一要按顺序观察,二要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只有进行有序观察,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在介绍其外形时这样写道:“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这里的观察顺序是:由上而下,由前而后。作者抓住麋鹿角、面、蹄、尾的特点,寥寥数语,却勾画得栩栩如生。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练习册”上有一段对熊猫的描写,形象逼真,凸现熊猫的生活习性。“熊猫睡觉时,腹部朝天。有时,它用前爪轻轻地拍着肚子;有时,它两腿一蹬,便翻了个身。”“它睡醒了就翻身起来,用手揉了揉腥忪的眼睛,好奇地望望人们。然后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到栏杆的另一边,坐了下来,好像想清醒一下头脑似的。”这里,作者抓住熊猫嗜睡的特点,写得饶有趣味。

二、语言要有趣

如何写好演讲稿_高中写作指导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6

演讲稿是应用文,是锻炼我们口才和思维的一种极佳的方式。

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当然,正如“诗无定法”一样,演讲稿的写作也可以说是没有定法的。但一般来讲,它又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鲜明的针对性。

演讲是要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演讲首句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样的开头,观点鲜明,能够很快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围绕“马克思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的英名将永垂不朽”这一主题,开头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从理论建树、伟大的革命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推出“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结论。演讲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证明观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二、情感的渲染性。

高中生如何写好游记作文_高中写作指导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6

写好游记,首先,要抓住特点。我们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见所闻很多,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什么也写不好,只能成为一篇流水账。江河湖泊,高山原野,亭台楼阁,各具风姿,要想抓住特点,就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比如以游黄山来说吧,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中外,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咏黄山的诗,诗中说:“黄山四千

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把黄山列为我国名山之冠。这就抓住了黄山的特点。每处风景胜地都有其特色,春夏秋冬,云雨风雪,气候不同,各有特点。清晨,在黄山之巅看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令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朝霞笼罩下的黄山,丰姿俊采,格外妖娆。云飞雾绕,使整个黄山在寂静中呈现出一片动的美感。如果你们观察仔细了,就可以写得生动、具体,写出与众不同之处。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_高中生写作指导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6

我们常说读书有五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在现实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我发觉作文教学也应遵循这五到。

一、用眼去学会观察,提高写作的兴趣。

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的描写、生搬硬套的抒情议论是无味的。常言道:“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鲁迅曾说:“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这就充分地说明了观察对写作的重要性。我们要从正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观察成为写作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写出真人真事,抒发出真情实感来。

观察不仅局限于“用眼看”,还用耳聆听,用身体去体会。

二、用口来学会说话,激活写作的表达能力。

作文如何写出心意

更新时间:2024-05-12 19:33

作文切忌落俗套,切忌写得一般化。

一般化的作文表现在选材雷同,叙述平平,读了之后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叫人不喜欢看或者缺乏看下去的耐心。

北方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要别具一格,要独树一帜。

落俗套、一般化的作文必然是不动脑筋草草写出来的,而优秀的作文则必定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写出来的,这里说的"下工夫",指的就是不断地思考,反复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酝酿与琢磨。

比如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家乡变了》。落俗套、一般化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如何的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

一位同学屏弃了这种写法,他独辟蹊径:

1、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全家在院子里纳凉,闲谈中谈到了母亲河--黄浦江。

2、爷爷感慨地说,他小时侯过黄浦江得乘坐小舢板,既费时又不安全。

3、爸爸接过话茬:我小时侯过黄浦江则乘坐轮渡船过江,安全多了,可是逢到迷雾天,则过不了江了。

4、我高兴地说,如今我过黄浦江全然不愁这些了,去,过隧道;回,奔大桥。

5、奶奶作了总结:世道变了,家乡也变了。

另一位同学的构思更是独具匠心:

1、爷爷是个"老上海",自诩能闭着眼睛摸到外滩。

2、爷爷退休以后,去乡下小住三年。

学生如何掌握好写作心理之记忆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6

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能力,要正常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写作更是如此。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概念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形象记忆用于感知形象,如游过济南的趵突泉之后,可以想起刻有“趵突泉”和“天下第一泉”的石碑和泉水的形象。概念记忆用于记忆抽象的词语概念,如对“理性”、“文德”等的记忆。情绪记忆用于感情积累,如吴伯箫散文《歌声》中那“感人的歌声”留给他的记忆。运动记忆是往昔学会的如骑车、游泳、书写等活动而现在还会做的记忆,其中的书写对于写作尤为重要。?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称为表象。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了表象,作者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才能拿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作比较,进行思维。所以,表象成为作者从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的过渡环节。

在理解表象的概念和作用之后,还须进一步了解记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有三种: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情绪记忆。它们分别建立在意志、思维、情感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功能之上。三者相互渗透,相补为用,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要具备的素质。

高中生如何写好写人的记叙文

更新时间:2024-04-30 19:41

第一、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进行外貌描写有几大技巧:

1、简笔勾勒特征;

2、运用修辞手法;

3、寄托作者爱憎;

4、一人几幅肖像;

肖像描要注意两点:

一、肖像描写不是说把一个人,从眼睛写到鼻子,从鼻子写到嘴巴,从嘴巴写到耳朵,从耳朵写到头发,从脸写到身材。通常我们只是选取这个人的外表上一个最最鲜明的部分进行特写,比如说,写眼睛,鲁迅说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我们不是说都要写眼睛,而是说鲁迅用了“画”这个字,强调对人外貌最具有特征的部分的特写,通常写人的外表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性格服务的。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表现其悲惨的命运);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重点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作文中如何一材多用

更新时间:2024-05-01 08:35

对极多初三学生而言,估计最为棘手的一件事,便是面对一个作文题,你冲它瞪大眼,它冲你瞪小眼。瞪完之后,它很淡定,你来一句“这个作文题,出那么烂,没法写”。于是,一个本应拿高分的作文题,就这么被浪费了。

你,甘心吗?难不成,数学题做得“刷刷刷”秒杀光速的你们,便合该面对一个作文题,死活想不到一个好素材?自然未必。

事实上,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写作训练,手里所积累的作文素材,已经足够应付各类作文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各位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每一作文题,扣题的立意方向和素材绝对不止一个。在一个作文题中,可写之材、可立之意,多如天上星辰,就看你能否睁大眼睛找到它。第二,一个素材,绝对不止一种写法,而可通过转换素材,让它百变出不同立意,适合不同作文题。

明确这两点后,我们大致也就知晓如何用你的神眼与巧手去藐视所有大考作文题了。如果你还不知道,请继续往下看文章。

为了让你别跟作文题大眼瞪小眼,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叫挖掘与拓宽作文题的立意点。既然某作文题可写之材、可立之意多如天上星辰,就让我们找到这些“星星”。任何一个作文题,审题时,都可尽量从情感、成长(品格)、历史文化三个角度立意。尚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估计写第三种没戏,可着重从前两种去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