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若草碧连天……”伴随《送别》的乐声响起,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北京,借传统文化中“折柳”的意象,表达了对远道而来客人的送别,对逝者的追思。“折柳”这一常见于传统诗词中的形象,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无一不值得我们加以深入挖掘并弘扬光大。事实上,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其本体正是灯笼这一象征喜庆的中华文化形象: 红彤彤的灯笼顶上盖一层薄雪,却掩不住扑面而来的活泼气息。灯笼的可爱之处,自古便为人称道,而当它加入现代元素,同样也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将古代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需要发扬其牵动人心之处。如“折柳”寄寓着对友人的怀念,灯笼寄寓着欢欣与希望。其实,传统文化真正扣人心扉之处,不只在于其外在的形式美,更在其背后蕴含的人情之美。我们读古诗,这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带给我们的,不单限于那几十个字,而是诗人自我感情的抒发,或伤怀,或喜乐。传统文化把我们与过去时空相连,向我们展现人情之美。
正是这些古今皆有的情感,让传统文化形式有了新的活力。
将古代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出来,应敢于创新形式。或许有人担心传统文化在创新后便失去其本真,其实不然。央视有一档诗词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便是推动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代表。其中,有古典歌手,有流行歌手;有经典咏叹,有华阴老腔;有人与古琴鼓声相和,吟唱出超尘脱俗的气质;有人将说唱与舞蹈结合,展现出沙场点兵的气魄。虽形式不尽相同,但这些作品毫无疑问都让人感受到了诗词中的深远意味。敢于创新,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意,才能让它焕发新的活力。
发掘传统文化形式的人文之美,创造性地发挥传统文化形象的意蕴精髓。我们以“折柳”追思古人,又带着有前人祝福的“柳枝”一起走向未来。愿中华传统文化能像冬奥会的柳枝一样,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乃至人类的文明舞台上熠熠生辉,焕发活力。
折柳寄情思,古意为今用-记叙文700字相关内容
每当夕阳斜倾下余晖的时候,我总会到公园散步,听虫叫蝉鸣,看风起云涌。乘着透射而下的余晖,漫步在悠长悠长的小道,感受风拂过面庞,吹落片片仍带有绿意的叶子,任他牵动着我的情思。我站在公园的一盏忽明忽暗的灯光下,顺着微风欠身接住一片落叶,透过光影…
天空无精打采地叹息着,一层灰蒙蒙的雾笼罩着这座孤单的城市,狂风如刀子般毫不留情地刻在脸上。雪带着雨,雨夹着雪,脚刚沾地便化为了一滩污水,浸湿了人们的鞋袜。这漫长的冬天怎么如此难熬!走着,我的思绪又飞回了故乡。我的故乡在东北的哈尔滨。我小时候…
蒙蒙细雨,越过远方的山岭,飘在池塘里,惊动了水中的鱼儿。落在窗户上敲起了鼓点,洒在屋顶上打散了炊烟。屋子里的灶台上,几瓶油盐酱醋摆在上面,还有一个大锅在灶台中深凹不去,像一个沉默的老人样坐在那儿,边源的破损已经证明了岁月这把刀伤得残酷。大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绿洲。我的绿洲是四季——欣欣然初醒的春;变换多姿妩媚的夏;金黄打扮的秋;圣洁纯白的冬。四季是个音乐会,奏出生命的真谛。春是一支华丽的圆舞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树梢上风的细语,鸟儿婉转的轻唱;树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驱…
一丝丝的蛛网,让人浮想联翩,蜘蛛使我们懂得坚持的可贵!“丝”大风一吹,我不禁发出一声:“这是什么鬼?”天气狂风呼啸,吹个不停,我独自一人走在那无人的小路上,“为什么总是画不好?”我问自己,“难道是我不行吗?还是放弃吧。”被一幅画折磨了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