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谈的作文,描写浅谈的作文

浅谈游戏-高中议论文12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1 01:11

对于游戏,我想多数人的看法是影响学习,但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已经标称了主流事物之一。

我小时候,不了解游戏,只是经由家人的指引,倒是对游戏以及玩游戏的人有了一种错误的看法。心底里总是认为玩游戏就会耽误生活,沉迷游戏更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可是后来发现,身边的朋友们多数都喜欢玩游戏,这也就导致不玩游戏的我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游戏可以是沟通交流的一项重要道具。

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总要认识不同的人,总要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步一步熟悉,游戏就可以如此。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或许不一定有很多话,但是可能通过无意间玩同一款游戏联机而进行了更加熟悉的了解。也可能是在交流中无意聊到了某处细节,然后便也开始了滔滔不绝。

这份帮助不正体现游戏的乐趣么?

当然,除开这些,游戏的最大好处自然是放松身心。

以往电脑普及的时代,玩游戏的大多都是年轻人,可是后来年轻人逐渐变成了中年人,智能手机便也兴起了。不一定玩游戏的都是小孩,大人们业有成长的过度年龄,他们也会玩游戏的。而学生玩游戏是为了无聊的日子可以得到一丝松缓,为了学习努力了那么久,在游戏里偶尔释放自然是不错的选择。成年人或许是想找到一个平静的地方,以此可以短时间忘却生活的压力……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游戏甚至已经普及到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浅谈物与志-高三议论文12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08:05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会将一个人的学业好坏作为评判这个人成败的标准之一。古时人们讲求“学而优则仕”,当今人们认为“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而面对这些观点,我不仅想问一句:难道只有学习才可以实现一个人的志向吗?

今天,人们都讲求素质教育,那种只求学习好,而不注重其他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被中外教育专家所痛斥。玩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认可,这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有效方式,但这种放松绝不意味着放纵。作为一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就会巧妙地去安排协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而绝非随波逐流,一味追求当下流行的东西。

谁能说那些有作为的人就只是积累知识,而不注重消遣娱乐呢?神探福尔摩斯在小提琴上的造诣不亚于大师,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时,曾是校内尽人皆知的优秀守门员。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学业上有所作为的人,一定都是懂得如何去调适身心的人。

而玩乐,古人对其有一些偏见。古人提出的“玩物丧志”的观点使我们在玩乐时不禁要暗自问一句:“我这样做对吗?”让我们与时俱进,以新的眼光来看,古人的这个观点明显已经过时了。

浅谈自律-随笔15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9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这个假期变得漫长且难熬,相信很多同学在居家学习生活的这段时间,有了很多思考。关于自律,相信很多同学也感受颇深。在此,我粗浅地谈一谈我的想法。

一、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情绪能够影响每个人的正常判断,它会误导你的思维,把你带到自己所理解的方向,从而会忽略事情的本身。人情绪失控时会做出许多自己都想不到的举动,但是最终往往都是会后悔,但是人生没有重来的选择,所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很重要。拿破仑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所以,遇到事情时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处理事情。处理自己的情绪不是说不发表意见、不发脾气,处理自己的情绪是让自己冷静思考,权衡事情的利弊,想清楚事情的处理方式,避免将本来已经很糟糕的事情无限恶化。

二、管理好时间,不能肆意挥霍

一天24小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优秀的人总是在投资自己,马不停蹄地积累,由此人生也因此不同。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把握当下,才是硬道理。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做好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统筹安排,把自律的生活当成一种习惯而为之。

三、保持良好心态,心怀希望

浅谈读书的好处_优秀议论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9 02:36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往今来,读书的好处为人们所重视,有人“学而优则仕”,有人“满腹经纶”走上“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路……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读书的好处在于增加了我们做事的成功率,改善了生活的质量。

三国时期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不重视文化的学习,行文时,常常要他人捉刀。经过主君孙权的劝导,吕蒙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从此手不释卷,成为了一代儒将,连东吴的智囊鲁肃都对他“刮目相待”。后来的事实证明,荆州之战的胜利,擒获“武圣”关羽,离不开吕蒙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他的韬略离不开平时的读书。由此可见,一个人行事的成功率高低,与他的对读书,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近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鲜花和掌声面前,一代伟人没有迷失方向,自始至终对读书保持着热枕。牛顿的话语告诉我们,渊博的知识能让我们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高二议论文800字:浅谈读书的好处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8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往今来,读书的好处为人们所重视,有人“学而优则仕”,有人“满腹经纶”走上“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路……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读书的好处在于增加了我们做事的成功率,改善了生活的质量。

三国时期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不重视文化的学习,行文时,常常要他人捉刀。经过主君孙权的劝导,吕蒙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从此手不释卷,成为了一代儒将,连东吴的智囊鲁肃都对他“刮目相待”。后来的事实证明,荆州之战的胜利,擒获“武圣”关羽,离不开吕蒙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他的韬略离不开平时的读书。由此可见,一个人行事的成功率高低,与他的对读书,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近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鲜花和掌声面前,一代伟人没有迷失方向,自始至终对读书保持着热枕。牛顿的话语告诉我们,渊博的知识能让我们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浅谈钟荣芳现象-议论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8

书圣王羲之说过:“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取舍万物,静躁不同。”这道出了人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对人生的目标的设定与追求常常最能体现其独特的个性。具体到高考填报志愿,自然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各取所好,各尽其能而已。然而,湖南考生钟荣芳却因为填报了北大考古专业而上了热搜,这确实也是奇也怪哉的事情。

张三填了金融专业,李四报了医学专业,他们不会成为网红,为什么?因为这很正常。而一旦选择考古专业,就被高度关注,究其原因,就是人们普遍认为这不正常。看看现在许多考生选择师范专业,并不会让人投去异样的眼光,遥想三十年前,谁要是以优异的成绩选择师范专业,那是必定招致众人的鄙夷。原因无他,就是没有前途。

当今社会确定普遍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凡选专业,必先考虑能否就业;凡找工作必先考虑有无高薪。经营企业者,重利润轻投入,重模仿轻研发,追逐快钱忽略积淀,只顾眼前无视长远。凡此种种,既是社会普遍认同下的产物,又是强化这种认同的推手。于是,沉下心来搞学术研究的人寥若晨星,报考考古专业的考生就成了怪物。于是好心人劝导她选个赚钱的专业,好事的媒体也发现了抓人眼球的好料。

《时代的妄言》——浅谈鲁迅杂文集-写鲁迅的作文1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8

“那是灰暗天空下被残云笼罩…”

我刚抬起笔来,便将这一行矫揉造作的文字划掉,另起一行准备写下这篇文章:若是先生在世,看到我开头的这几笔,定是要痛骂一顿。

一直以来,杂文都是我区别于其它题材文学作品的一大标志:写的自由如散文,但又有着新闻时评的实效性,少了条条框框的形式主义,明喻暗喻如小说一般,令人回味。

在我眼中杂文的最高峰便是周氏杂文。先生的杂文,多了些不似文学的激烈,少了繁文缛节与无病呻吟,如一根紧紧抓地生长的竹,势要顶破层云。

不同于其小说的深刻却真实的讽刺艺术,亦不同于其散文的自由却带着血性的呼唤,杂文总归是要杂些,有些凌乱美的。鲁迅先生自己好将其称为杂感,短评,这便给这类杂文定了性,注定了其必将拥有浓厚的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与先锋性。如果说小说与散文是鞭子,那么杂文便是刀枪。除去了形式主义与社会背景的约束,犀利的杂文总是能够刺激到人们眼中最不起眼的角落。

近代社会的文学大多带有些传统文学的“后遗症”,遵循中庸之道,用尽可能优美华丽的笔法或意象去让人们猜测作者内心所想——似乎是一个文学创造者必备的功力,一味追求文字的优美,内涵总是不够的。但鲁迅先生却并不如此。

高中议论文1000字:浅谈文理分科

更新时间:2024-05-12 02:42

近来,文理分科已成焦点,有人说文理分科好,有人赞成文理不分科,当然,我自己比较喜欢后者。

其实学习没有分界,每科与每科之间都有联系,就像生物讲的,物理也讲,历史讲的,政治也有提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本生物学的书,叫《生命是什么》,是一位物理学家写的,当然他不可能随便写写,肯定是要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并且这本书语言流畅,不会让人觉得烦躁,可以看出作者的语文功底扎实,其外,里面还涉及英语词汇、医学的内容和一些美术图片的应用。这个例子就充分证明学科之间的充分联系,这也是我赞成不分科的一条。

我身边的一些大哥哥大姐姐极大多数都喜欢报理科,当然我知道这不代表全部,他们有的是因为喜欢理科,有的因为家长说好找工作,有的只是讨厌背诵,据说文科的政治是闭卷而且很难,但一旦不分科了之后,肯定文理深度都要减小,我认为,并不存有不分之后压力加大的事,而且,每天学来学去只有那几门课,不觉得无聊吗。

浅谈《社戏》中的风俗人情美-记叙文16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4 16:41

鲁迅似乎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他的作品里介绍了许多民间习俗,比如《朝花夕拾》中迎神赛会、满月酒、新年吃福橘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佳作——《社戏》,品味一下其中都展示了哪些传统文化习俗。

一、习俗文化

“消夏”在我们口语中不常见,许多学生不甚了解。消夏一词,一说“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又一说“用消遣的方式过夏天”。那“消夏”到底有何意义呢?《社戏》一文中的注释是这么说的——“消夏”是避暑的意思。文中提到鲁镇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的且临河的小村庄,可见这里夏季比较凉爽,适合避暑。“但在我是乐土:因为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儿’了”,不知道对别人来说怎样,但对小主人公来说是既可以避暑又可以消遣。

“归省”一词出自唐·朱庆余《送张景宜下第东归〉诗“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意为回家探望父母。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说省亲,那“归省”是不是就是“省亲”?“省亲”出自《新唐书·卓行传·阳城》“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有“归家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的礼俗”的意思,故“归省”与“省亲”两者并无大差异,“省亲”又可称作“归省”。

浅谈阅读_一封家书书信作文15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9 19:45

亲爱的妹:

最近,好吧?这是姐头一次给你写信。是啊,我们这群戴着一顶叫“90后”的帽子的孩子,这群再网络上凭“90后”蹿红了的90后,面对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怎么会用写信这种低级的通讯方式呢!不过,因为上次你生日姐送了你一本《莫扎特传》而不是郭敬明的新书,你生气了,后来我们也争执了几句,对吧?所以今天姐还是用写信这种古老的方式来向你道个歉,希望你能听听我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读书这回事儿,好吗?

我们只差2岁,可是对读书却又太多的不同。以前我们在家的时候,每天晚上坐在床上,总是你在左边捧着一本郭敬明,而我在右边盯着《红楼梦》《莫扎特》。这种不同就好像你喜欢周杰伦的流行歌曲,而我喜欢曾经的经典音乐一样。也许你会笑姐是最out的90后,但姐确实觉得我们不应该因为“90后”三个字而否定了以前的一切。那些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文学,正是因为它有它的价值,有它的魅力,它可以真正牵动我们每一根筋脉,对文字的美丽肃然起敬,不,其实是为一种潜在的无限美好之精神所感动,每一滴血液都会为内心的理想而不断翻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