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史-高中记叙文2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20:24

说到我的家族史,要从祖父辈说起。我的老家在南汇新场古镇,古镇里蜿蜒着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流上架着弯弯的石拱桥,岸边傍着大大的垂柳,夕阳西下的时候,两岸就会有袅袅的炊烟升起。夏季傍晚时分,河道两边就慢慢热闹了起来,老人家们倚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拉着家常纳着凉,孩子们则四处追逐,嬉笑玩闹,鸡鸣犬吠之间,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就这样,人们依傍着河流,河流围绕着人们,和谐的相处着。

但听爷爷讲,在四十年前,这条在我眼里安静地滋润着我的家乡的河流却是另一番模样。每逢雨季,她不再是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而是一条难以擒服危害四方的恶龙,磅礴的大雨倾盆而下,汹涌的河水倒灌至城中,不仅摧毁了辛苦耕耘了一年的农田,也在每分每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也许会有声音说,适应它吧,屈服于它吧,这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于爷爷那一辈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也没有什么能阻挠他们去改变。于是,在78年的那个春天,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了这个改变的行动中,在那个缺少机械设备辅助的年代,人们靠着一双手,一把锹,就这么一铲接着一铲地疏浚出了一条河道,而这条河就是如今南汇的母亲河—大治河,她的出现,终于解决了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水涝问题,排除了每逢雨季就可能潜伏着的危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是否有长治久兴的意思,又或者取自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也许只是个传说,而大治河的开掘是发生在我祖辈身边真真实实的故事,因为我的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个“大禹”中的一个,开掘河道的那一年,祖父还正值壮年,祖父也是其中一员,他背着篓用铲子一点点的把土挖出来,运出来,每天都要跑上几十个来回,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但那时候没有一个人喊累喊苦,都只是想着把大治河开通。

终于,在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和奉献后,大治河竣工的那一刻,全南汇的人民都为此欢呼,为了有一条能排水,能更加便利的河而欢呼。

如今祖父已是两鬓斑白,步入花甲,说起往事,祖父总是在谈笑间一笔带过,仿佛不足与外人道,但我们都知道在那轻描淡写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地奉献与付出,这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愚公精神,是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磨难与沧桑却永不放弃的刻在血脉中的民族精神。

听祖父说,当时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真的很穷,过得很艰难,那时候买东西要凭粮票,买自行车要凭自行车票,买肉要凭肉票,买所有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祖父告诉我,当时是计划供应。工厂只生产这些少量的东西,卖完了就没有。所以每户人家分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经常在为温饱问题而烦恼。后来,1978年改革开放,票证就变少了,开始不再凭票购买了。

物资开始不断增多,每家每户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像比较贫困的家庭,就可以购买比较便宜的商品,比较富裕的就可以购买质量更好,更贵的商品,相对来说,工资也会比之前更高,行业更加有活力,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对人力的需求也更高。这时,祖父也开始学习建筑,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经过不断努力,家里的境况也改变了不少,从乡下迁移到城镇,逐渐从为温饱而发愁到小康水平

祖父又说,以前住房大多是平房,用瓦砾泥土和起来,当时祖父家里就只是用泥土和瓦砾和的墙体,既不防寒也不透光,每到梅雨时节,淅淅沥沥的小雨洒进来会很潮湿,地面也容易发霉,房屋整体也比较难看,道路只有泥泞湿滑的泥土地。父亲说当时他记得很清楚,他每次去学校都要走30分钟的路程,要过一条河,河上只有一条很窄的木板,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每天都要穿过这条河去上学,现在想来当时是有多么危险,河流流水湍急,一下子就把人冲下十几米远,当时祖父忙于工作,祖母忙于农耕,就这样,爸爸一个人走了好几年这样的小路。

听爸爸讲,爸爸小时候,祖父祖母都要忙于工作来养家,没那么多时间照顾他。从小上学就自己要走一个小时去学校,特别是冬天,因为冬天的日照时间短,常常天还没亮就要出门去上学,放学走回家时天也黑了,那时候都是小小的泥路,也没路灯,走的很辛苦也很害怕。现在的学生多开心,上学父母会开车送,放学也有人接,道路也整洁明亮了。

那时候的人,家里都没什么钱,小孩子们根本不可能去买什么玩具,拿点废作业本折纸和小伙伴们翻纸片玩就很开心了,吃饭每天有个荤菜,就很满足了。哪像现在你们姐弟俩的玩具家里都快堆不下了,吃饭还这不爱吃那不要吃。

随着改革开放,家里的条件也慢慢改善了,祖父给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大大缩短了,也省力了许多。到读中学时,祖父还去买了个录音机给爸爸用来学习,爸爸开心的一整晚没睡。

后来爸爸工作了,记得很清楚每个月的工资是780元,放在现在还不够一个学生的生活费。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提高,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家里的收入也逐步提高了,买了房,买了车,基本不再会为钱发愁。

从平房到高楼,从泥地路到水泥路,从极其不方便的通行到便利的通行,中间也不过经历了七十年,七十年改变了很多。我没有亲身体会到七十年的变化,但从祖父和父亲的讲述中,我逐渐懂得了祖父的不容易和父辈的努力,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当然,这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没有了从前的贫穷和窘迫,我们不再需要担心衣食住行。每当父辈和祖辈提起这些经历时,总是当作取乐,一笑而过,但经历这一次,我才了解到那时候的艰苦岁月,但就在这70个春秋岁月中,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国在不断进步。

正是因为有祖父这一辈人的这种精神,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从泥泞的小路到宽敞的柏油马路,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喝井水到家家自来水,从煤油灯到每户通电,从读不起书到义务教育,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零零后,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一代人,我们知道大治河不是终点,载人航天不是终点,港珠澳大桥也不是终点,从1949年到2019年,这七十载春秋的风风雨雨转瞬即逝,在下一个七十年,我们将依旧秉持着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我的家族史-高中记叙文2000字相关内容

论人工智能-议论文2000字

人工智能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因此又叫做机器智能。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让人类不仅具有更强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应当改。造成什么样世界的能力。它将把人从日常繁琐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从事科学、艺术等高创造性的脑力劳…

忆百年峥嵘岁月,请长缨不负-建党100周年作文2000字

“曾经的十里长安街,如今繁华如斯”(题记)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咆哮……”这首熟悉而经起万丈波澜的歌谣想起时,心似有万丈迷津,跌宕起伏,它好像将我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一百年来风雨飘摇的岁月……想起当时血雨腥风中倒下的真正英雄,击…

性格·行为·命运_高中议论文2000字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从前,有一个老人,有三个儿子,三兄弟想知道自己的命运怎样,会不会顺利?于是他们便去找大师。大师们听了他们的来意后说:"在那遥远的欧洲有一个国家,有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如…

纪念馆观后感-记叙文2000字

本着缅怀革命烈士,接受革命精神洗礼的崇高目标来到苏共七战七捷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1946年7月13日—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同志、谭震林同志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迎击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12…

《关于你》_叙事作文2000字

或许是时光荏苒,或许是时过境迁,又或许是光阴似箭,一晃眼就过去了许久,许久都不曾碰面。不知是否该惭愧的说声抱歉,为脑海里渐渐模糊的脸。为不太记得清了从前,为我这一提笔才恍然地知觉——你已经道别。说怕忘记的借口,想瞒过自己;却已不知脑海中思念…

在雨中——写于生日前一晚_叙事作文2000字

在那一秒的沉寂里,我看到了他脸上怎样冗长的悲伤。一阵雨后,没过多久,又下了一阵雨。这样的天气里,少有飙车的人还在路上飙车。但眼下,我看到一个中年妇女被疾驰而过的摩托车溅了一身的水花。口中骂骂咧咧,声音大到在三楼的我依然清晰地听到她那尖锐嗓音…

沈园殇•鲁迅居•浙大魂_写事作文2000字

第一篇章:沈园殇天公作美,一日之晨惠风和畅。一处私园,历经沧桑 ,流芳至今,全因那万古长存的事,那伉俪 情深的人……“堪慰处,有沈家园里,呵护遗踪。山盟一误成空,剩离恨相思伴此生……”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生波折重重,仕途坎坷,爱情不幸。…

老树 故事_写事作文2000字

来自远方的风依旧那么温和的亲吻着这片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土地。我---一棵古老的树已在这里扎根百年,聆听着故事,讲述着故事。天空泛起了鱼肚白,好像有张大嘴,将它咬了道口子,汨汨地淌出一线牛奶。当今天的第一丝曙光从地平线下跃出时,我依旧看见那个…

留点机会给自己_高中记事作文2000字

也许你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是世界并没有完全对你关上大门。——麦克斯威尔·马尔兹博士人之中,哪个人没有错过很多机遇呢?即使能力出众,即使视力极佳,即使很有眼光的人也不会例外。难道,你错过机遇也仅仅只是因为当时视力不好,眼光不行,看不清目…

柔和而深沉的悲怆_读《朝花夕拾》有感2000字

朝花夕拾,夕阳西下时回头拾起旭日东升时的花朵。如此柔和而富有诗意的四个字,正是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学家为他的一部作品所选的名字。这个文学家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又常挂于嘴边的鲁迅。对于他的生平经历、作品等,我很早便知道了,…

溯洄感恩生活的足迹_感恩散文2000字范文

张晓风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她的文字有着风一样的清淡和飘扬,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不假思索的话,那样真实,透着深深的感动。她写的散文活脱如池中的莲花。我读过一篇叫做《溯洄》的文章,她写了三个人的故事,是从“生活”里走出去的人,有着厚重的底蕴。…

原点-散文2000字

数日霡霂,天地间一片迷茫,连思维都是湿润润的。我撑伞路经前街,旧日的巷弄古朴如黑白默片中的背景。我不禁一阵恍惚:那儿一片长满杂草、铺满碎石的空地呢?这巷怎么这么窄?这儿怎么这么小?这就是我度过从出生到小学二年级大部分时光的地方吗?记忆开了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