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的家族史,要从祖父辈说起。我的老家在南汇新场古镇,古镇里蜿蜒着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流上架着弯弯的石拱桥,岸边傍着大大的垂柳,夕阳西下的时候,两岸就会有袅袅的炊烟升起。夏季傍晚时分,河道两边就慢慢热闹了起来,老人家们倚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拉着家常纳着凉,孩子们则四处追逐,嬉笑玩闹,鸡鸣犬吠之间,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就这样,人们依傍着河流,河流围绕着人们,和谐的相处着。
但听爷爷讲,在四十年前,这条在我眼里安静地滋润着我的家乡的河流却是另一番模样。每逢雨季,她不再是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而是一条难以擒服危害四方的恶龙,磅礴的大雨倾盆而下,汹涌的河水倒灌至城中,不仅摧毁了辛苦耕耘了一年的农田,也在每分每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也许会有声音说,适应它吧,屈服于它吧,这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于爷爷那一辈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也没有什么能阻挠他们去改变。于是,在78年的那个春天,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了这个改变的行动中,在那个缺少机械设备辅助的年代,人们靠着一双手,一把锹,就这么一铲接着一铲地疏浚出了一条河道,而这条河就是如今南汇的母亲河—大治河,她的出现,终于解决了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水涝问题,排除了每逢雨季就可能潜伏着的危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是否有长治久兴的意思,又或者取自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也许只是个传说,而大治河的开掘是发生在我祖辈身边真真实实的故事,因为我的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个“大禹”中的一个,开掘河道的那一年,祖父还正值壮年,祖父也是其中一员,他背着篓用铲子一点点的把土挖出来,运出来,每天都要跑上几十个来回,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但那时候没有一个人喊累喊苦,都只是想着把大治河开通。
终于,在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和奉献后,大治河竣工的那一刻,全南汇的人民都为此欢呼,为了有一条能排水,能更加便利的河而欢呼。
如今祖父已是两鬓斑白,步入花甲,说起往事,祖父总是在谈笑间一笔带过,仿佛不足与外人道,但我们都知道在那轻描淡写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地奉献与付出,这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愚公精神,是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磨难与沧桑却永不放弃的刻在血脉中的民族精神。
听祖父说,当时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真的很穷,过得很艰难,那时候买东西要凭粮票,买自行车要凭自行车票,买肉要凭肉票,买所有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祖父告诉我,当时是计划供应。工厂只生产这些少量的东西,卖完了就没有。所以每户人家分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经常在为温饱问题而烦恼。后来,1978年改革开放,票证就变少了,开始不再凭票购买了。
物资开始不断增多,每家每户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像比较贫困的家庭,就可以购买比较便宜的商品,比较富裕的就可以购买质量更好,更贵的商品,相对来说,工资也会比之前更高,行业更加有活力,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对人力的需求也更高。这时,祖父也开始学习建筑,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经过不断努力,家里的境况也改变了不少,从乡下迁移到城镇,逐渐从为温饱而发愁到小康水平
祖父又说,以前住房大多是平房,用瓦砾泥土和起来,当时祖父家里就只是用泥土和瓦砾和的墙体,既不防寒也不透光,每到梅雨时节,淅淅沥沥的小雨洒进来会很潮湿,地面也容易发霉,房屋整体也比较难看,道路只有泥泞湿滑的泥土地。父亲说当时他记得很清楚,他每次去学校都要走30分钟的路程,要过一条河,河上只有一条很窄的木板,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每天都要穿过这条河去上学,现在想来当时是有多么危险,河流流水湍急,一下子就把人冲下十几米远,当时祖父忙于工作,祖母忙于农耕,就这样,爸爸一个人走了好几年这样的小路。
听爸爸讲,爸爸小时候,祖父祖母都要忙于工作来养家,没那么多时间照顾他。从小上学就自己要走一个小时去学校,特别是冬天,因为冬天的日照时间短,常常天还没亮就要出门去上学,放学走回家时天也黑了,那时候都是小小的泥路,也没路灯,走的很辛苦也很害怕。现在的学生多开心,上学父母会开车送,放学也有人接,道路也整洁明亮了。
那时候的人,家里都没什么钱,小孩子们根本不可能去买什么玩具,拿点废作业本折纸和小伙伴们翻纸片玩就很开心了,吃饭每天有个荤菜,就很满足了。哪像现在你们姐弟俩的玩具家里都快堆不下了,吃饭还这不爱吃那不要吃。
随着改革开放,家里的条件也慢慢改善了,祖父给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大大缩短了,也省力了许多。到读中学时,祖父还去买了个录音机给爸爸用来学习,爸爸开心的一整晚没睡。
后来爸爸工作了,记得很清楚每个月的工资是780元,放在现在还不够一个学生的生活费。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提高,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家里的收入也逐步提高了,买了房,买了车,基本不再会为钱发愁。
从平房到高楼,从泥地路到水泥路,从极其不方便的通行到便利的通行,中间也不过经历了七十年,七十年改变了很多。我没有亲身体会到七十年的变化,但从祖父和父亲的讲述中,我逐渐懂得了祖父的不容易和父辈的努力,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当然,这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没有了从前的贫穷和窘迫,我们不再需要担心衣食住行。每当父辈和祖辈提起这些经历时,总是当作取乐,一笑而过,但经历这一次,我才了解到那时候的艰苦岁月,但就在这70个春秋岁月中,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国在不断进步。
正是因为有祖父这一辈人的这种精神,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从泥泞的小路到宽敞的柏油马路,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喝井水到家家自来水,从煤油灯到每户通电,从读不起书到义务教育,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零零后,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一代人,我们知道大治河不是终点,载人航天不是终点,港珠澳大桥也不是终点,从1949年到2019年,这七十载春秋的风风雨雨转瞬即逝,在下一个七十年,我们将依旧秉持着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我的家族史-高中记叙文2000字相关内容
晚饭后,我沿着临顿路散步。正值晚高峰,主干道上车水马龙,繁华又喧嚣。路畔一家沿河的灯笼店颇为别致,我不由得驻足挑了一盏纸灯笼。正欲付款,却无意瞥见了一座石桥。说来奇怪,那桥并不引人注意,可是只要你将目光扫过去,就再也移不开了。桥的这一头连着…
如果在车笛和行人的喧嚣声中,忽的传来一声“卤煮喂,炸豆腐呦”的吆喝,你会不会像穿越了时空一般,走进老北京的四合院里,牵起英子的手,带她去看胡同尽头祥子拉车的身影。我掩上书,记忆仍难从那个被时光斑驳过的老北京中移开。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折射时…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太匆匆的旅行,有人说人生是一条向远方延伸而没有终点的射线,有人说人生是一次被迫参与且无法回头的冒险。在时光魔力的洪流里,多少人来去匆忙地了却一生,或在岔路口茫然而立,或于荆棘丛前踌躇不前,抑或是一边幻想着前途的光明、一边哀叹…
人的记忆很奇怪,有时繁华的都市反而不及宁静的乡村让人印象深刻;灿若桃花的面容反而不如无声的背影能撩人心弦。记得在我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要照顾生意,没有多余的时间照料我,决定把我送到当地的一所幼儿园。上学的当天,我一起床,便看到桌上摆满了…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国历尽风雨,一代代前辈们的拼搏换来了现如今的繁荣昌盛,在近百年间我的家族也经历了时间的磨砺,走过了好几代。我要感谢任姐,借此机会让我了解到我家的前世今身。我想主要说我爷爷,从我爷爷的曾祖父起就是地主,但到了我的曾祖父…
岁月无痕,在那个不一样的初三感谢你陪我幼稚过_高中记叙文2000字
回首那一段往事,总有一些永恒的光影让人铭刻在心,总有一些经历让人难以忘怀。那些回忆便像是静静地躺在海滩上的五彩斑斓的贝壳,拾起每一块精巧的贝壳,细心聆听其中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一段不一样的经历依旧浮现在眼前、经久不散。一初次相识,她便做在…
梦里梦,几时醒?——题记黑光不见了。短短的胡同被我扒了个遍,垃圾堆甚至让我用竹竿摊成了薄薄一层,村里的水井也让我用石子投了几次。还是没有寻见。我痴痴地小跑在街上,迟暮的红光把影子拉的很长,短短的喘息之后,听到的,还是我发涩的喊声。影子停下了…
读《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时候,我17岁。依然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暑假,我捧着被阳光划成一格一格的书页,心酸地翻过一页又一页。小小的心脏,因突然而来的悸动狂跳不止,有对琦琦受冷落后的不满,有对张骏变心后的愤恨,有对完美女生关荷的嫉妒……那些…
“叮铃铃……”手机铃响起,一个陌生的号码。“喂,你好!请问你找谁?”我说。“你是曹军杰吗?”对方说。“是的,我是。我是曹军杰。”“我呀,白富财啊!记得不?”画面暂停,我大脑中的齿轮飞速的转动着。哦,是的。那白富财是我的中学同学,同班同学。“…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青春,是一次过滤,也像是一次淘汰纯真的旅行。那些路过的风景,有多少难以割舍的情?又有多少被淡忘的事,又会在某个有阳光的午后突然想起?风起云涌,缘起缘灭。这个春天,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一段爱情,一个温暖的奇迹……
摘要:我姥姥年轻的时候那可不是一般的“战士”,别看她袖珍身躯;三寸金莲,她可是位“老革命”哩,曾为党的事业呕心奉献度于生死之间,她的为人,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女中豪杰”。……要说我姥姥啊,那身子骨结实着那,说起她的一生“革命”经历保您佩服!…
作者:潘梦迪年级:高二人生是一本书,书的作者就是自己,快乐与忧伤完全由自己一手撰写!——题记人生,在看不开时,要想想美好的事,以求释然;在颓废时,看看身边的人,以求振作;在烦恼时,要想想快乐的事情,以求解脱;在愤怒时,要想想前程,以求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