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的家族史,要从祖父辈说起。我的老家在南汇新场古镇,古镇里蜿蜒着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流上架着弯弯的石拱桥,岸边傍着大大的垂柳,夕阳西下的时候,两岸就会有袅袅的炊烟升起。夏季傍晚时分,河道两边就慢慢热闹了起来,老人家们倚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拉着家常纳着凉,孩子们则四处追逐,嬉笑玩闹,鸡鸣犬吠之间,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就这样,人们依傍着河流,河流围绕着人们,和谐的相处着。
但听爷爷讲,在四十年前,这条在我眼里安静地滋润着我的家乡的河流却是另一番模样。每逢雨季,她不再是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而是一条难以擒服危害四方的恶龙,磅礴的大雨倾盆而下,汹涌的河水倒灌至城中,不仅摧毁了辛苦耕耘了一年的农田,也在每分每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也许会有声音说,适应它吧,屈服于它吧,这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于爷爷那一辈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也没有什么能阻挠他们去改变。于是,在78年的那个春天,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了这个改变的行动中,在那个缺少机械设备辅助的年代,人们靠着一双手,一把锹,就这么一铲接着一铲地疏浚出了一条河道,而这条河就是如今南汇的母亲河—大治河,她的出现,终于解决了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水涝问题,排除了每逢雨季就可能潜伏着的危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是否有长治久兴的意思,又或者取自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也许只是个传说,而大治河的开掘是发生在我祖辈身边真真实实的故事,因为我的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个“大禹”中的一个,开掘河道的那一年,祖父还正值壮年,祖父也是其中一员,他背着篓用铲子一点点的把土挖出来,运出来,每天都要跑上几十个来回,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但那时候没有一个人喊累喊苦,都只是想着把大治河开通。
终于,在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和奉献后,大治河竣工的那一刻,全南汇的人民都为此欢呼,为了有一条能排水,能更加便利的河而欢呼。
如今祖父已是两鬓斑白,步入花甲,说起往事,祖父总是在谈笑间一笔带过,仿佛不足与外人道,但我们都知道在那轻描淡写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地奉献与付出,这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愚公精神,是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磨难与沧桑却永不放弃的刻在血脉中的民族精神。
听祖父说,当时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真的很穷,过得很艰难,那时候买东西要凭粮票,买自行车要凭自行车票,买肉要凭肉票,买所有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祖父告诉我,当时是计划供应。工厂只生产这些少量的东西,卖完了就没有。所以每户人家分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经常在为温饱问题而烦恼。后来,1978年改革开放,票证就变少了,开始不再凭票购买了。
物资开始不断增多,每家每户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像比较贫困的家庭,就可以购买比较便宜的商品,比较富裕的就可以购买质量更好,更贵的商品,相对来说,工资也会比之前更高,行业更加有活力,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对人力的需求也更高。这时,祖父也开始学习建筑,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经过不断努力,家里的境况也改变了不少,从乡下迁移到城镇,逐渐从为温饱而发愁到小康水平
祖父又说,以前住房大多是平房,用瓦砾泥土和起来,当时祖父家里就只是用泥土和瓦砾和的墙体,既不防寒也不透光,每到梅雨时节,淅淅沥沥的小雨洒进来会很潮湿,地面也容易发霉,房屋整体也比较难看,道路只有泥泞湿滑的泥土地。父亲说当时他记得很清楚,他每次去学校都要走30分钟的路程,要过一条河,河上只有一条很窄的木板,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每天都要穿过这条河去上学,现在想来当时是有多么危险,河流流水湍急,一下子就把人冲下十几米远,当时祖父忙于工作,祖母忙于农耕,就这样,爸爸一个人走了好几年这样的小路。
听爸爸讲,爸爸小时候,祖父祖母都要忙于工作来养家,没那么多时间照顾他。从小上学就自己要走一个小时去学校,特别是冬天,因为冬天的日照时间短,常常天还没亮就要出门去上学,放学走回家时天也黑了,那时候都是小小的泥路,也没路灯,走的很辛苦也很害怕。现在的学生多开心,上学父母会开车送,放学也有人接,道路也整洁明亮了。
那时候的人,家里都没什么钱,小孩子们根本不可能去买什么玩具,拿点废作业本折纸和小伙伴们翻纸片玩就很开心了,吃饭每天有个荤菜,就很满足了。哪像现在你们姐弟俩的玩具家里都快堆不下了,吃饭还这不爱吃那不要吃。
随着改革开放,家里的条件也慢慢改善了,祖父给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大大缩短了,也省力了许多。到读中学时,祖父还去买了个录音机给爸爸用来学习,爸爸开心的一整晚没睡。
后来爸爸工作了,记得很清楚每个月的工资是780元,放在现在还不够一个学生的生活费。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提高,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家里的收入也逐步提高了,买了房,买了车,基本不再会为钱发愁。
从平房到高楼,从泥地路到水泥路,从极其不方便的通行到便利的通行,中间也不过经历了七十年,七十年改变了很多。我没有亲身体会到七十年的变化,但从祖父和父亲的讲述中,我逐渐懂得了祖父的不容易和父辈的努力,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当然,这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没有了从前的贫穷和窘迫,我们不再需要担心衣食住行。每当父辈和祖辈提起这些经历时,总是当作取乐,一笑而过,但经历这一次,我才了解到那时候的艰苦岁月,但就在这70个春秋岁月中,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国在不断进步。
正是因为有祖父这一辈人的这种精神,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从泥泞的小路到宽敞的柏油马路,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喝井水到家家自来水,从煤油灯到每户通电,从读不起书到义务教育,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零零后,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一代人,我们知道大治河不是终点,载人航天不是终点,港珠澳大桥也不是终点,从1949年到2019年,这七十载春秋的风风雨雨转瞬即逝,在下一个七十年,我们将依旧秉持着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我的家族史-高中记叙文2000字相关内容
桥,在生活中见的不少。它,一生为人服务,饱经风霜,却是默默无闻。桥,不仅有交通之便,更有艺术之美。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就显现了它的美,唐宗的“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又很好的说明它为人服务,通至汉河上。唐代,至今两千多…
我的家是在农村,这里的农村大多数地方都是以平原为主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山头山坑在村庄的偏僻处,由于得天独厚的平原地带加上村里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水资源,村里面的农户大多数都是从事以养鱼为主的农耕工作。而我家里也不例外,父母都是以养鱼为主业的,大概…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是谁,给予了我的生命,是谁带给了我幸福与快乐,又是谁为了我忙白了头发......值得我用生命去挚爱,用真诚的心去感谢,用实际行动去报恩的人,那个人就是我的母亲。我爱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要做什么……当我试图用笔唤出往事,很多莫名的思考便一齐涌了上来。其实,一切都很简单,人生如戏也罢,如梦也罢,路上终有一杆天平——没有人会一无所失地得到,也没有人会一无所得地失去。我很感谢冥冥中让我从很早就拥有了科学的学…
还没有到达希思罗机场的时候就已远远望到与我生活十余载的故土截然不同的湛蓝天空。悄悄打开舷窗遮阳板,外面是耀眼的世界。头顶是深邃的蓝色,下面是无尽的绵绵云层。云层时而像大团的蘑菇,时而似翻滚的波涛,时而如棉絮般一丝丝的飘在下面,时而厚厚的宛然…
老树下的摇椅缓缓晃着,摇走了岁月静好,荡走了时光慢慢。阳光透过密集的枝叶洒下来,无意之间落在几缕微微泛了白的头发上,虽依旧温暖,但少了几分活力,多了几分苍老。果然还是奶奶,依偎在摇椅上,晃啊晃,嘴角还带着浅浅微笑,仿佛随时能随着摇椅荡回那段…
直到坐上大巴那一刻,我都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今年上海的疫情格外严重,我已经半年没出去游玩了,而在暑假快结束的几天,终于出去透气了。烈日炎炎,即使我防晒装备其全,阳光还是钻进衣服灼烧着我的皮肤。汗水像止不住的阀门,冲湿了衣服。布料黏腻得粘在身上…
心怀天下 浩气长存_读《三国志·诸葛亮传》《宋史·岳飞传》有感2000字
心怀天下者,天地长存--题记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细数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宛如无数背阳的古松,在斜晖中坦露出历久弥坚的魂魄。我不禁震撼--英雄泪,英雄魂,九州弥漫;英雄言,英雄行,心中萦绕。无尽的夜空掩去了夕阳的最后一抹残红,我掩上了书…
看过好友发来的推荐之后,我见众人掀起了玩扩列的浪潮。初次尝试,虽能很快遇见新知,但限定的时间让我觉得无情,看着三分钟的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与对方刚熟识,还斟酌着语句准备寒叙时,不曾料想时间已到,又时常遇到些咄咄逼人、刚进就退去的人,那一个个…
阅读完《杜甫传》,读者戏称其又名《杜甫身心游历记》。因为依读者拙见,《杜甫传》是杜甫心灵由稚嫩到成熟,品性由高傲到沉稳的一本传记。幼年的杜甫可谓是衣食无忧,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杜甫由于深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在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
老韩是我的第一个的英语老师。从初一教我们到初三。开始带我们的时候,老韩已经是一个9岁男孩的母亲了,所以我们私下里都喊她老韩。这是一个并不大的县城,可是算算下来,我上次见到老韩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老韩不仅带我们英语,同时也兼任我们…
清晨的阳光拨开云层,撒在大地,透过窗棂,落进洒落在涡阳县人民医院肿瘤专科的办公室,带着些许暖意。办公桌上电脑前的他,就已经在翻阅着病人的病历,记录之前的数据,从阳光明媚的清晨就开始忙碌的一天……他便是著名中西医郝文。1979年,郝文以优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