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作文,描写长征的作文

不忘初心,砥砺前_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有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3:23

在我们这个世纪中还没有其他事件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它一样如此深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

——索尔兹伯里

翻开这本书,烟火的强烈气息直入人心,而后,心就被勾起,开始翻看这部由红军战士们共写的伟大的人间史诗。

没错,1934年的长征就是一部史诗,它是中国红军的男女战士用毅力、勇气和实力书写的一部伟大的人间史诗,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土地,并由此建设了新中国。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路途艰辛,他们用钢铁般的身躯努力挺过;困难重重,他们用坚定的步伐踊跃迈过;在七百多天里,他们也曾仿徨过,也曾迷茫过,在出发前不久,开国主席毛泽东对行动甚至一无所知,但最后,他们成功了,他们缔造了新中国!

难道他们在七百多天的日子里一帆风顺吗?难道他们没有骨肉分离那样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遇到了不知多少困难,殒折了不知多少生命。可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向前走,献出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定?答案很简单,是“建设新中国”的初心。

正是因为初心,他们开始聚拢,开始行动,历时六十余月,迎来了光明;正是因为初心,他们拧成一股绳,斗地主、打日本、让人民的生活不再受压迫;因为初心,因为梦想,他们砥砺前行,最终赢得了胜利!

读《长征》有感_中学生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6

红军长征读后感_中学生读后感800字

花了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书之一。

鲜红的旗帜永飘扬_关于长征的初中随笔6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吟诵着毛主席所作的这首《七律·长征》,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出那一个个永不放弃的身影。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2016年的《开学第一课》,让我知道了很多长征路上发生的故事……

长征,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载入了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史册,在世界史中,它同样也是永远不可忘记的重要一笔。

二万五千里,这个伟大的数字记录了多少人的汗和血,又埋葬了多少人的命!不管有多么惨烈的牺牲,伟大的红军战士们依旧背着这个数字继续向前行进,百折不挠,永不放弃。从原来的30万人到最后的3万多人,他们走过的每一片土地,没有一片是不沾血的,如果这样算下来,红军们平均每走三百米,就要牺牲一个人。

也就是这次长征,被人们称为“人间奇迹”。那时,红军战士们击溃了敌军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最后成功翻过岷山。一首短短的《七律·长征》,却记载着长征路上的万般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豪情壮志!

读《长征的故事》-读后感作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19:52

读革命经典,传承红色精神,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缅怀先烈,致敬党史。今天我来为大家讲一讲红军长征时发生的小故事,这些感人的小故事中蕴含着伟大的红色精神!

《倔强的小红军》:深秋的一天,太阳已经偏西了。陈庚将军掉队了,他牵着疲惫的战马,追赶长征队伍,发现一个小红军坐在草地上。陈庚关心的向他说:“快上马吧?”小红军瞟了他一眼,说:“谁累了,我走起来比你的马还要快!”陈庚说:“那咱们一起走吧?”小红军说:“不,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陈庚把青稞面递给他,小红军拍了拍自己的干粮袋,那里面鼓鼓的,陈庚将军只好爬上马背,向远方走去。过了一会,陈庚突然一拍大腿,叫了一声:“不好!”拨转马头快马加鞭赶回原地。看到小红军已经躺在草地上,陈庚跳下马,把他扶上马背,碰到干粮袋时,里头硬硬的,打开一看,干粮袋里装着两块牛膝骨,陈庚的双眼浮起了一层水雾,此时红军小战士已经停止了呼吸。

永记长征精神-《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21:2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人民……”这熟悉的歌曲在我脑海中回荡。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赢得民心,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呢?这个疑问在我心中困惑许久,读完这本《红星照耀祖国》,我找到了谜底。

这部经典著作是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所写,它是一部中国革命历史性著作,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发展历程,也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向全世界揭下了中国神秘的面纱。

在大多数人们的记忆之中,埃德加斯诺向我们介绍的那段时期是当时红军生活最枯燥乏味恐怖的,在那段时期书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令我敬佩,最让我敬佩的是,红军领袖———毛泽东。他出生于中农家庭,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因不满于敌人对百姓的剥削,投身进入政治,投身于战事,踏上寻求真理之路。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积极参加革命运动进而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铸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吃不了学习的苦,就吃生活的苦-读《长征故事》有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2

在烈日炎炎中,在冰天雪地里,在穷人的大家庭中,有这样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就这样的一支队伍,千千万万条心追随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同甘共苦,一起走完那条“遥远的路”。

红军长征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独臂将军”余秋里。余将军15岁就参加了革命,当红军长征至贵州的乌蒙山区,国民党突然改变作战路线,企图埋伏阻截红军,余秋里为了救团长不幸左臂中弹,他简单包扎一下就继续冲往前线,在激战中他的左臂再次中弹,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有两根筋已经露出来了,红军几乎每天都在作战,根本没时间为余秋里治疗,直到他的伤口开始溃烂,左臂发黑萎缩才让医护人员进行截肢手术。期间一直坚持了192天,他一直强调,医疗物资要留给其他需要的战士。余将军这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没有什么特别,可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以前从动画片上,从父母和爷爷奶奶口中所知道的长征就像听故事一样没有太多的感觉,如今重温一遍《长征故事》这本书之后改变了我一些想法。长征路很艰辛,所有的战士都要克服缺水、断粮、敌人袭击等各种险阻,其实我们的学习何尝不是一场漫漫长征路,每当我学会了一个知识点,就相当于打败了一个“敌人”,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读《长征》有感_初中读后感650字

更新时间:2024-08-31 06:19

长征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长征在人类进程中留下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气。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10日,直到1936年十月才结束。在长征途中,红军们共爬了18座山脉,且其中有五座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五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在总长25000千里的长征途中,装备武器简陋的中国工农红军往往面对数十倍强于己的装备精良的敌人。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书写了一篇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他们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是长征成功的关键。长征唤醒中国的民众,给予他们从未有过的向往和信念,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传承长征精神,谱写青春之歌-读《长征故事》有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15:39

读完这厚厚的一本《长征故事》,让我内心震撼不已!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写过的那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每当我读起这首朗朗上口的诗时,心中浮现出来的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军跨过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河流,走过辽阔无边的大草原。他们敢于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把我深深感动了,无论这段长征路多么艰苦,红军们丝毫不畏惧,不论夏日炎炎,还是大雪纷飞,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始终有一颗炙热的心,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他们向前的脚步。

大雪山是红军前进的阻碍之一,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草地又成为红军前进的阻力,很多战士倒在了草地里,再也没有起来。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我们只能从书中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到他们遇到困难险阻的情景,以及他们在困难面前团结奋进的精神。

美好的今天呈现着过去的战争,多么的伟大!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士们,你们值得我们全国人民骄傲!光辉的岁月掩饰不住英雄的人物,无不让我们啧啧赞叹!

长征-读《行吟长征路》有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2

《行吟长征路》是我国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亚洲的著作。

《行吟长征路》是对于红军长征胜利100周年,对于革命历史抒情和红色经典的再创造。这本诗集之所以能写得这么真实,那是因为黄亚洲是一个行吟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上,是以行吟诗见长。2005年黄亚洲重走长征路,这本书就是他在长征路上的所闻所感等亲身体验的。

黄亚洲总在行走,在行走之中感受、发现并诗意的表达。说到底,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黄亚洲的语言特别是比喻的妙用,总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内容,其中,在《泸定桥之二》里有一句“旋涡认出了七十年前的勇士,我看见看七十年前的火焰”,从中我读出了这句话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这种现实感又会和历史奇异地交汇在一起。

还有一段会让人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征途中,一个神甫》中“神甫献出一张地图,神甫献出一张地图,手指,一路点着中国的地名,却一路读着法国字母萧克听懂了,他知道几天以后,这些地名将由枪声和鲜血重新拼出。”这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是历史与现实异质混成之后出现的另一种力量,另一个重力另一个场,是诗人在场的见往。

我们需要长征精神_初中开学第一课观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6 05:4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对长征的概括,从这儿我读出了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途中,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不会忘记《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军神》《丰碑》《草地夜行》《三人行》等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展现给我们的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有钢筋铁骨般的战斗英雄,有舍己为人的普通战士,有同志间浓浓的亲情。在这些故事中,《金色的鱼钩》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怀。

一位年过半百的炊事班长,为了让患病的几个小战士吃到足够的食物,宁愿自己啃他们吃剩的鱼骨头,喝漂着一点菜叶的所谓的野菜汤,最后饿晕在钓鱼的小水沟边。即使在他生命垂危时,也不愿浪费一点儿食物。他为了红军队伍,为了革命,为了长征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红军相比,真是生活在天堂里呀!鸡鸭鱼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服装鞋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红军过草地时,一人只带了一包青稞面,吃完了挖野菜,啃树皮,吃草根,最后甚至连皮带也煮着吃了,除了饥饿寒冷,还有枪林弹雨,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