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作文,描写长征的作文

《我的长征》观后感_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11:15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建党85周年的献礼片———《我的长征》今天在海南省电影公司银龙电影院首映。该片从一名15岁的红军小战士“瑞伢子”的视角切入,通过其情感命运折射重大历史事件,再现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影片揭示的长征精神引起了椰城观众的强烈共鸣。

省委、宣传部长周文彰观看了电影,并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共青团员、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部队指战员等踊跃观看,充分感受长征精神、学习长征精神,并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应用到建设和谐海南的实践中。

影片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

该片从15岁的红军小战士“瑞伢子”的视角切入,通过“瑞伢子”的眼睛重现了横渡湘江、强夺泸定桥、娄山关大捷等壮观惨烈的战争场面,还以细腻感人的手法将“瑞伢子”和毛泽东的真情交往、贺子珍与亲生女儿的生离死别、红军战士的忍辱负重等情感展现出来。影片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更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为胜利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血与火面前,“跟着走!”这种最朴素的战斗精神,亲切感人,真实可信,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许多观众流下眼泪

学习长征精神_2017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2:31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的人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特别是在我们年轻一代中,好吃懒做、铺张浪费现象十分突出。不过在这里我就要严重的批评那些好吃懒做、铺张浪费的人和那些不认真学习到处流浪的学生们。正所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也许在几十年后,他们会后悔的。最可恨的是那些制大量的毒品:白粉,冰毒,海洛因等流传到人类中,到处骗取大量钱财,严重危害群众,破坏一个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让人家破人亡,有家不能归,尽做一些给自己家庭、祖国丢脸,更严重的是危害了祖国的利益,且不是大大的和红军战士唱反调吗?他们为国为民,不惜付出生命。而你们是伤害人民破坏祖国利益,不过最终你们还是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这时且有些人后悔,不过有些相反,在生命最后一刻时还不悔改,还想着发大财的白日梦等,可是他们想过有,你们的家人会因为你们而抬不起头,会受到别人的藐视,而不被人重。……

同学们,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想想我们现在所拥有丰衣足食的日子、富裕的生活是怎么由来的?好好的发扬那宏伟的长征精神,这样你的家人会因为你们而骄傲,祖国会因你们光荣而自豪。

红军长征感想_学长征精神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10:59

红军长征感想_学长征精神作文600字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读《长征》有感-记叙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8:56

在这个暑假里,我利用闲暇时间读了一本“红”书—《长征》。此书是中国文学家王树增撰写。王树增,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国内文学大奖。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条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在《长征》中我一直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白雪永远?母亲×恕?

读毛泽东《七律.长征》诗_诗词读后感6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8:55

今天,学习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当代少年须自强-《长征》读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8:55

今天,是星期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那就是写放暑假自己所看过的书写一篇读后感 。

放学来到家里我是左思右想到底要写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我看过的书太多了,所以一下子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我困惑了好久都没想到我心想干脆先别想它,去看电视吧,打开电视机我仿佛看到过这部书似的我眼一瞪大看着《长征》两个字,我顿时都不知道有多高兴,因为这本书我在暑假的时候看过,所以我终于知道我要写的内容是哪个了,我急忙跑下楼如风一样快的速度就拿起笔写起来了,虽然《长征》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一月有余了,但我的脑子中总是浮现出里面的种种画面,心中也始终无法平静来。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征途,跨越了十几个省,行程二万余里。从四渡赤水.强度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 .过草地......这一路上的困难艰险不计其数,而且还有几十万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无数的红军战士牺牲。但英勇的红军没有被这些压垮,他们最终还是战胜了所有的困难挫折,胜利地到达终点。

在《长征》中,有一幕很是感人 。那是在过草地的时候,草地上到处都有泥潭,而天又下着大雨,稍有不慎就可能连人带马陷入泥潭。当时,有好多战士都对走过草地缺乏信心了。这时候,红军的领导人毛主席和大家一起,手挽着手,肩并着肩,顶着暴风雨,高唱国际歌,大步向前走去。那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真是感人至深。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4 23:53

长征途中有不少惊心动魄的战役,过大渡河便是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今天我读到的《长征的故事》,其中就有关于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篇章。

大渡河,自古以来水势凶猛、天险据守,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望而生畏,太平天国石达开更是在此处全军覆没,凶险可见。1935年5月23日,红一团接到强渡大渡河的命令。作为唯一的渡河点,安顺场只有一条船,有两个连的敌人把守,对岸还有一个团的敌人兵力和机枪大炮。面对强敌和天险,加上渡船稀缺,渡河的难度可想而知了。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不仅要不畏艰险、机智勇敢,更要依靠坚定的决心和意志,一往无前。

一天晚上,战士们悄悄来到安顺场,利用夜色掩护,迅速控制了哨岗。驻扎敌人闻风丧胆、慌忙逃窜,天还未亮,战士们便拿下了安顺场,成功夺取了那条唯一的渡船。随后,17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分两批强攻渡河。冒着枪林弹雨,迎着惊涛骇浪,他们飞一般地冲向对岸。没有上山的路,就拽着树枝藤蔓,徒手攀爬,迂回登岸,成功占领了渡口,为红军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陡峭的山崖、湍急的水流,重兵把守、重炮封锁,没有挡住红军前进的步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不正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展现吗!奇兵突袭、尖兵突击,临阵应变、决策果断,打得敌人仓皇逃窜,不正是长征胜利的坚强保证吗!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3 00:01

88年前的一个暗夜里,一支八万人的队伍悄悄从江西瑞金出发,试图不惊醒在黑暗中潜伏的豺狼。他们一边抵着风雪前进,一边提防豺狼的追击。一路上,他们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霜雪的压迫不能使他们低头,烈日的灼烧不能使他们弯腰。他们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精神,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

他们完成了数不清的壮举,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了一首宏大而壮丽的史诗。人们为这次震惊中外的行军赋予了一个名字—长征。在长征结束的18年后,一个名叫哈里森 ? 索尔兹伯里的美国作家踏上了新中国的土地,重走了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他将自己探访的过程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哈里森用生花妙笔,记叙了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而这幅画卷中给我留下镂心刻骨的印象的,是第二十一章——泸定桥。

我曾参观过泸定桥,泸定桥下奔腾的大渡河,令站在岸边的我胆战心惊,甚至不敢走上泸定桥。“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就是泸定桥的真实写照。

咏雪-读《长征》有感7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03:17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们青睐的对象,且深受人们喜爱。有人把雪作为榜样,洁身自傲,学习雪的品行,更有者隐居于山中不受名利所诱惑。

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天性就像雪一样,惠及与人。就像雪一样,为自己的理想、自由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自由与尊严斗争的人。

他们,便是共产主义者们,他们有不同的出身,有文化的,没文化的,贵人家的,穷人家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有相同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支撑下,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在长征中,他们四渡赤水,三站遵义,二过草地,胜利会师。

在长征之初,仅有不到20万的红军,长征结束后,更少了,却推翻了国民党对中国的统治。

为什么说他们像雪一样呢?首先红军人员来源是五湖四海的,像雪一样来源不止一河之水,可能来自全世界的江河湖海。

其次,雪对农民有很大的作用,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将这雪消融的干干净净,而共产党的到来像一场鹅毛大雪,将田地盖得严严实实的,让幸福的苗儿得到温暖。这一层雪被义无反顾的、顽强的与“青天白日”作斗争,所以让平民百姓十分的信任和敬仰。就拿1935年1月的遵义城来说吧!

王树增《长征》-读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23:52

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一部恢宏壮丽的伟大诗篇,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随着对党史的不断深入学习,我们对长征伟业的崇敬日益深刻,对长征精神的内涵也日益认同。

《长征》全书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完整展现了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真实历史,讴歌了红军团结一致,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定意志,给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

那么,《长征》究竟给我带来了怎样的认识和收获呢?

当然是长征精神。在长征的艰苦进程中,广大红军战士和革命领袖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在斗争中弘扬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团结一致、风雨同舟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重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个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是当代青少年重点学习、重点领会、重点传承的重要红色精神。

既如此,身为祖国的花朵,我们又应如何学习长征精神,争做有志少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