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缸米-记叙文23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09

“这米,怎么还放在这?”我下意识提出问题,回过神来暗道不好。果然,旁边传来一声轻轻的哀叹声。我本以为会像以前那样枯燥,心中退堂鼓震耳欲聋,却没想到这一次的讲述却让我记忆深刻。

寒假的时候,我带上了在校自己做的“年年有鱼”剪纸。带着它坐高铁,回到了家里。正当我思索这张鱼的归处时,我走近了它,比划了两下,发现,安逸的很。大红剪纸与小褐米缸,绝配。

想着想着小米缸上就大大咧咧地贴上来一张鱼。转头撞见奶奶拿着擀面杖,看着我手上的糨糊。我心下一惊,而奶奶只是拿着擀面杖,端着面团从我身侧走进厨房。呼出一小口气,我伸着懒腰站起身,薅了把头发,实在想不到我为什么要心虚。

“这纸鱼剪的,有点水平。”奶奶洗好了手,半蹲着,慈祥地抚摸着红鱼,问我是不是买的。

闻此言,我挺起了胸膛。指着自己,是这双灵巧的手。但是我没有说出口——还没有来得及。我就看见奶奶小心撕下那条纸鱼,露出了一张小小的倒字福。你看这福字写得怎么样。我奶奶这样问我。

我寻思今天“疑惑”是生活的基调吗,但我不敢说出口,我的心情就像米缸上面的福字,歪歪斜斜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点,粘腻得不行。

“我看,这个福字,应该是小孩子写的吧。”像我这样的书法小白都能观摩出“笔力不行”这四个字。

我刚说完,我奶奶笑了出来,笑得很克制。“你忘了?这是你小时候,拉着你爷爷教你写的字。”

那也别把我的纸鱼撕下来吧。我暗自腹诽,但是也依稀记得小时候的零星记忆。我也跟着蹲下来,仔细瞅瞅这个年纪比我还大的小米缸。顺手扯下米缸上的布盖子,很明显,这个暗红褪色的样子,大抵是从小跟着小米缸的。我又往缸里面望。好家伙,跟套娃没俩样。

一个中等透明盒子放着一包包小玩意,我猜测是防腐剂。再内层又有一个透明盒子,里面放着不知道多少年的大米。对,不知道多少年,因为这个米缸虽然跟着我们家好久了,但是可能自打我出生以来就买了另外的大米缸来用着。所以,即使我想扒拉米粒看看里面还有没有小盒子,碍于这岁月的痕迹也只能作罢。

“这米,怎么还放在这?”我下意识提出问题,回过神来暗道不好。果然,旁边传来一声轻轻的哀叹声。我本以为会像以前那样枯燥,心中退堂鼓震耳欲聋,却没想到这一次的讲述却让我记忆深刻。

小米缸是爷爷奶奶结婚那一年,曾祖父递给爷爷的。在这个小城镇,七十年代夫家常赠的是四大件,送米缸还算别开生面,但那时候小户人家倒也不是很讲究。只是爷爷接过米缸,等曾祖父走后,对奶奶说,这米缸送到我们长家,可能要一直传下去了。

我精准简化而言之:传下去的小米缸,等于传家宝,小米缸等于宝!

我的眼睛大概是亮着的,遂精神抖擞地问奶奶:“这米缸以后是不是给我的?”在此刻,平日里躲藏在阴暗角落里的小米缸也变得神秘多彩起来,褐色不是褐色,而是一种岁月沉淀后留下的流彩。但奶奶只是瞅着我,笑眯眯地说道,“小小年纪就知道一个劲的钻钱眼。你呀!”

“崽啊,奶奶不是个读书人,说不出什么好听话。但这是你爷爷告诉我的:很多东西它本身并不是有多值钱,可是它被打上的价值是一辈子也遗失不了的。”

看到我瞬间黯淡无光的双眼,奶奶无奈地笑了,但还是接着讲述着一个陈旧的故事。

那是一九三几年,那时还处于苦难中。曾祖父还是小小的孩童,其实也不算小了,已经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了。

那个小地方很偏僻,尽管如此,日本兵还是找到了。少年听外面鸡鸣狗跳的吵闹声,心里发慌。听说日本兵要抢东西,还要杀人!少年环顾四周,决定把家里最重要的东西藏好——他把家里的米缸藏到床下。爸妈刚把他护起来,日本兵夺门而入,有的兵官枪口对准了这一家三口,其余日本兵搜寻片刻之后,用蹩脚的中文逼问装米的锅在哪里。少年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摇头说没有。可是日本兵搜到了床底下,拖出了那罐米。生气的日本兵拿枪柄砸了一下少年的头,砸得他发蒙。之后日本兵收到命令后撤退了,可算是劫后余生。但是这件事情曾祖父记了一辈子,甚至对屯粮这件事有了执念。

这段故事曾祖父常常讲述给他的几个孩子听,后来爷爷给奶奶讲了这个故事。“让家人吃饱饭”,可能是我爷爷听曾祖父讲了几十年的话。而当时曾祖父送米缸过来的时候,里面盛着半缸米。这是曾祖父过往的遗憾,是爷爷未来的期望。

只不过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米缸其实是装不满的,当初曾祖父用生命去护一罐满满当当的米,爷爷小的时候却是吃不饱,有时候米缸甚至装不满一半,家里也时常为温饱忧愁。爷爷成年后,这种情况好了许多。

“你爷爷是个犟的,后面用功读了书,进了单位工作。”奶奶说到这里笑眯眯的,似乎是想起了开心的事情,说道,“当年他载我的自行车,是他用工作积蓄买的。”

不知不觉中,我也陷入了回忆。在我的印象中,我爷爷是一个比我父亲还要厉害的大人物。爷爷读过书,进了单位,写得一首漂亮的毛笔字,闲来无事还会给不识字的奶奶念电视剧的情节。

当然,爷爷也是有缺点的。后面因为爷爷经常在我身边念叨国家制度,繁荣昌盛之类的话,年纪小自然觉得厌烦。但过了几年,我才恍然发觉,像他这样信仰纯正的人,我已经好久没有遇到了。想到这里,混混沌沌过日子的我顿生惭愧。这是一次灵魂的振荡,这里有一个年轻人,信仰坚定了。

我很感谢国家的发展能契合我爷爷的期望。反过来说,这个时代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数不尽的像我爷爷这样的人,存在于这片红色土地上 殷切而努力着。

新的米缸会因为放不下粮米,而在仓库里堆了几袋米。半缸米或许会好好存留下去。半缸米不是宝,却也是“宝”。

躯壳应犹在,陈米换新粮;爱国之心不可无,强国之志兼有得。曾经的年轻人已经完成了信仰托举下的强国志,新时代的年轻人将紧跟时代潮流,用崭新的活力注入发展动力。

这里有一个年轻人,信仰坚定。

“既然你这么想要,这米缸连带米都传给你吧。”在我诧异的眼光中,奶奶无奈说道,“你们这些小年轻,就是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比我一个老太太还能瞎捣鼓,真是没办法,嗐。”

总而言之,这半缸米贴着年年有余,预定在我的后半生里。

半缸米-记叙文2300字相关内容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记叙文1500字

录音机中播放着梅兰芳《霸王别姬》的片段,梅派醇厚流畅的唱腔,夹杂着电流“滋、滋、滋”的声音,刺耳却依旧好听,这是姥爷最爱听的一段戏。让我想起每一次回老家,姥爷都会把我抱到他的膝盖上,然后用二胡给我拉很多我从来没听过的曲调,受姥爷影响,那些婉…

抗战飞行员刘粹刚-写人记叙文800字

他是一位中国飞行员,有着很多的辉煌战绩,是英勇无畏、忠情爱国的英雄。他就是刘粹刚,任空军第五航空大队第二十四队上尉队长。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他是一位叱咤风云,名震中外的“飞将军”。他从小就聪慧刚强,努力学习,但在国家危难,土地沦陷的时候,他毅然…

这样的人让我爱上阅读-记叙文900字

古人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开启心灵大门的钥匙”我喜欢读书,这是不可抹云去的,我喜欢它富有哲理,能开拓知识,喜欢它带给我的快乐,但是我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以前我就是喜欢打闹,玩游戏,看影视……但是上了初中以后,让我遇到了一个人,这…

你的目光_高中记叙文1500字

那一瞬间,透过你的目光,我感到有什么东西压在我的心上,沉重的让我喘不过气来。——题记当我打开电视,无意间看到动物世界里那些自由的生活在草原,森林里的动物,它们的目光是那样的灵澈,透露着机灵劲,不知怎么,我突然想起了你的目光——一只猴子的目光…

纪念馆观后感-记叙文2000字

本着缅怀革命烈士,接受革命精神洗礼的崇高目标来到苏共七战七捷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1946年7月13日—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同志、谭震林同志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迎击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12…

四月梨花开_优秀记叙文800字

自我模糊记事起,脑子里就有那么一棵树:粗糙的表皮,斜扭的树干,大片的青叶子,和树中间的一根铁丝。铁丝是妈妈绑的,不仅仅是绑上,铁丝上还经常挂着衣服,这棵树,就承起了我全家的重量,我是家里的长子,没有亲哥哥或亲姐姐,但我并不遗憾,因为我有一个…

车_高二记叙文900字

在古代,车其实就出现了,唐代孟郊所写“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就已道出车的作用了!而如今,车是时代的产物,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可或缺的一件产品。从起初的马车,到上世纪的单车、汽车,到如今的高速列车,它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而车同时也承…

和朋友逛超市的一晚-记叙文1300字

今天是星期六啦,又是一个愉快的周末,刚好今天想放松一下,于是我叫上了我的好朋友一起去逛超市。吃完晚饭后,我们收拾了一下就出发了。她开车来载我,今晚不太冷,我们两个人都没有穿太多。她是穿着白色的洞洞鞋来的,这不免让我觉得她很可爱,所以我也跟着…

那一刻我长大了-记叙文900字

相信很多人都认为,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我却认为,成长有时只在一瞬间。成长是什么,成长又意味着什么?小时候的我,本以为长大是视角超过父母的肩头的时候,是过生日时吹灭缓缓烛光的时候。而当我真正长大的时候,在那一瞬间时,我仿佛懂得了,真正的…

上大学-记叙文作文900字

张奶奶家的孙子小帅和外甥女琳琳在同一年考的大学。这天帅子妈妈拿着一叠钞票,笑着递到儿子手里:“拿着,去买个新手机,把这些钱都花完哈”。儿子要去上大学了。虽然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只能上专科学校,但是毕竟也是去上大学,心里还是有些兴奋的。心想,这…

文化繁荣强盛 彰显民族兴盛-高中记叙文1000字

—-从抗疫大考中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终于,我们国家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创造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正是因为全国人民展现出令世人赞叹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才使这次抗疫有了创世纪的成功,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底…

抗击疫情-抒情记叙文作文800字

新型冠状病毒打破了往年春节的喜庆和热闹,还有人因此病丧失了生命“我们挺住的,这里是中国!”那些来自疫情工作第一线的人,为我们送来了他们的新春第一句“祝福”。白衣“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他们无非是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罢了。”他们身披白衣,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