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似乎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他的作品里介绍了许多民间习俗,比如《朝花夕拾》中迎神赛会、满月酒、新年吃福橘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佳作——《社戏》,品味一下其中都展示了哪些传统文化习俗。
一、习俗文化
“消夏”在我们口语中不常见,许多学生不甚了解。消夏一词,一说“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又一说“用消遣的方式过夏天”。那“消夏”到底有何意义呢?《社戏》一文中的注释是这么说的——“消夏”是避暑的意思。文中提到鲁镇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的且临河的小村庄,可见这里夏季比较凉爽,适合避暑。“但在我是乐土:因为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儿’了”,不知道对别人来说怎样,但对小主人公来说是既可以避暑又可以消遣。
“归省”一词出自唐·朱庆余《送张景宜下第东归〉诗“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意为回家探望父母。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说省亲,那“归省”是不是就是“省亲”?“省亲”出自《新唐书·卓行传·阳城》“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有“归家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的礼俗”的意思,故“归省”与“省亲”两者并无大差异,“省亲”又可称作“归省”。
“行辈”又是什么习俗呢?行辈是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行,是家族中兄弟长幼次序,表示同辈的横向关系,古人用伯仲叔季顺序为排行,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辈,指的是辈分,即同一家族中的代次,表示家族各代的纵向关系,辈分不分年龄,如《社戏》中说“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是同姓,是本家。”但那时的我们不用像传统中晚辈必须遵守尊卑礼节,相反而说比较自由,无拘无束,所以文中说“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文中“社戏”即春赛的一部分活动。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戏曲中有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等角儿。孩子们感兴趣的是老生能翻筋斗,蛇精,黄布衣跳老虎等。
二、民风文化
我们在领略习俗的同时,最应该领略的是平桥村的民风文化。
佛曰:一切皆是缘。缘于母亲夏日归省,我便跟随,又因为平桥村热情待客的缘故,我便有了许多年龄相仿的玩伴,他们除了陪我日常的玩耍外,还有我期盼已久的社戏。正是因为这里的待客之道,才有了一系列的故事。
主人公作为小客人,陪同的当然是年龄相仿的了,中国的待客之道的基本原则是细心安排、迎送礼让、热情相待,而待客原则不分年龄大小,都要遵循以礼相待的原则。比如,“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游戏。”陪我掘蚯蚓、钓虾、放牛,钓了半天的虾照例归“我”享用。小朋友们为了“我”能看戏,又是打包票,又是卖力撑船陪“我”去看那日思夜想的社戏。社戏好不好看我不知道,但是从“我”一个儿童的视觉来看,那晚的戏确实不怎么样,但看戏的过程却趣味无限。为何呢?缘于那些可爱的小伙伴们。
平桥村的小伙伴们充分展现了平桥村的民风,热情、淳朴、善良……“我”非常想去看戏可惜没有船,聪明的双喜想办法而且打包票保证“我”的安全。在看戏过程中,铁头老生夜晚不会翻筋斗,双喜就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看戏归来,大家提出“偷”阿发家的豆,阿发则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双喜怕多偷后阿发娘要哭骂,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会被骂,想出了对策,不但说明了双喜的聪明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而且也表现了一种纯朴的人情美。
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不仅没挨骂,还有更多的收获:一是罗汉豆,二是六一公公的夸奖。当罗汉豆摆上桌后,“我”却觉得没有“昨夜”的好吃。末尾一再强调“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那夜的豆不是一个人的豆,怀念的也不是那夜的戏,而是看戏的过程,是淳朴、和睦、善良的人们。
三、地域文化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淳朴的民风离不开优美的村庄环境。
文中最美莫过于月夜行舟的景色了,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它刺激了一个孩子的所有的感官,让其醉心于其中。眼观连山,并从孩子的角度给了它一个形象的比喻“彷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而且“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活了,一切都喷薄着生命的活力。“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那“宛转,悠扬”的横笛,那热切的期盼让一个孩子沉醉其中。去的时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让读者也自失在这片梦里水乡,归来时依旧自失在这朦胧的月夜中。小主人公将那飞速的航船比作“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这时时提醒读者,作者依旧有着一颗未泯的童心。
江南的水乡烟雨迷蒙,如诗如画,如梦似幻,藏着梦里的旧时光,那涓涓流水洗涤着人们的心灵,纯粹着人们的内心。
浅谈《社戏》中的风俗人情美-记叙文1600字相关内容
第一次做饭_高中记叙文1000字篇一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吃饭,第一次系鞋带,第一次说话……不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个三八妇女节,我为妈妈第一次做饭。那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给妈妈做一次饭。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
当我拿到《一千零一个问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鲜艳的封面上梳麻花辫子的人吸引了,她的上方飘着来自各地的信,这时我的脑海中不断冒出了很多问题:这本书是通过写信的方式写的吗?“一千零一个问号”难道是作者一共列举了一千零一个问题?郁雨君是那个辫子…
我第一次频繁用到转换这个词语,是在我上初一的时候。没有什么其他的用途,就单纯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出现。当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写一篇想象作文,写想象作文,虽然不是我的拿手之处,但也是我的一大优势了。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把想象作文写到烂…
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也让平静的湖面荡起经久不息涟漪。这里的风沙并非亘古,只是这岸边的芦苇荡总是唱着亘古的歌。来来往往的行人啊,各式各样的人们,商户,住民,游客穿梭着,交易着,喜悦着,可曾想到多年前那些英烈的尸骨被风干埋在芦苇之下…
这时候雨已经慢慢变小了一点,窗户也不再发出猛烈的声响了。橘子老师已经做好了她的课件,所以她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当她准备伸一个懒腰的时候,发现劳拉还坐在她的旁边。这个学生就是怕待在班里太吵了才跑到这里来的。此时劳拉正低着头盯着数学练习册上的一…
记忆里我是沾着外公的光喝着‘涮锅奶’长大的,那年我四岁。带着对世界的懵懂看着外公。外公是个不苟言笑的人,所以那时候我很怕外公,只要外公一板脸我就像墙角的小猫一样乖巧,而外婆也因年轻时受到过精神刺激也不是一个和蔼的人,那时候父母在外做工,因为…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这样一座城市,它虽然不是特别大,但却很漂亮。那就是我的家乡——威海。威海不大,但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刘公岛上遗存着德国建筑,甲午海战纪念馆里的点点滴滴,都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威海是座风景优美的城市。西霞口动…
姥爷,是我最想要报答的人。感谢姥爷多年的照顾,感谢姥爷多年的教导,感谢姥爷多年的唠叨,感谢姥爷多年的苦心。姥爷是一个节约的人。一次,我放学回家,姥爷在厨房里煮饭。我心血来潮,跑进厨房,给姥爷帮忙。姥爷先是淘米,他很熟练地参水洗米,一会儿,他…
前几日,看到林清玄的《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文中频频出现的莲花,让我联想起我最喜欢的家乡的藕。我的家乡是福清,虽然我没有回过几次,但是福清的藕是我最喜欢的食物。藕可以有很多吃法,可以凉拌,清炒,炖汤,做特色甜品。桂花莲藕是一道很别致的甜点。做…
光阴荏苒,那满山的枫叶又红了。此时,怕又是我独自一人,轻轻捧着这手掌般的枫叶,领略浓郁的秋意吧。平日里人声鼎沸的街道,如今也变得冷清。只剩下这风吹落叶,一片,一片,一片。旋在空中,飘到地上,又被偶尔掠过的一阵轻风托起,半米不到,便又坠下。人…
终于,我拖着拉杆箱再一次,头也不回渐渐地远离了你的视线。每一次,在火车的鸣笛声中,我们都在用着焦急的目光寻找着彼此的身影。但,似乎每一次,你的眼神都那么地沉稳而又急躁,而我却是那般的模糊与不安。也许我知道,每一次的再次相逢都意味这彼此的抱怨…
寝室失窃了。新室友在高一寝室搜刮者她们的物品,有的带着战利品兴致昂扬的回来,也有的像阉了的鸭子,无功而返,比如我。借室友的手机给距学校遥远家中的父亲发了一条短信,倾诉着满腔的懊恼与苦闷。和小凤凰挤在小小的木板床上,缩在角落听着室友们对炎炎夏…